替消费者解决了问题,也为自己找到了商机,即便是炒作又何妨?
澳柯玛、乐华、迎燕、万家乐、东洋电机、森宝、夏芝……这些在市场上名噪一时的空调品牌,都消失在过去的6年间。来自家电协会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至2006年间,相继有70多个空调品牌被淘汰或自行退市。企业挥泪告别空调舞台,那些已售产品的售后服务却因此失效,沦为无人问津的“孤儿空调”。
谁来“收留”并继续“照顾”这批数量可观的“孤儿”?空调业老大格力说话了:我来!3月9日,北京首个“退市空调救助中心”由珠海格力电器公司建立,救助对象是所有找不到经销商和厂商的空调。救助中心只收零件费用,上门费和维修费用全免,计划在全市设立10个维修点,约50名工作人员,将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救助。
仅仅两天之后,3月11日,空调业的后起之秀格兰仕宣布,从即日起将面向全国范围开展接盘退市品牌空调及其售后维修业务。从面向北京到面向全国,格兰仕的决心看起来比老大哥格力还大。而此前,志高、科龙等空调企业,也都曾经针对退市品牌空调问题,展开过相应的区域售后接手服务。
“炒作?一定又是炒作!”请一定要理解并允许这种质疑的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间,正是由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而带来的一波又一波关于“涨价”的传言,直接刺激了空调热卖,而空调企业据说一直“在背后偷着乐”。今年春节刚过,类似的涨价传言再度带动空调提前热卖,比如在重庆,本该处于淡季的空调,却意外地跨入春节家电市场畅销品类前三甲,排名仅次于彩电和数码产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空调产业突然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金矿”。当2000年格兰仕宣布要斥巨资20亿元进军空调业时,空调行业的净利润仍然高达20%-30%。但千军万马蜂拥抢食,直接后果就是过度竞争,整个行业显得混乱而浮躁,价格战、概念战、口水战、服务战此起彼伏。在这一出持续了近十年的以炒作为主题的闹剧过后,不少企业纷纷倒闭、退市。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空调监测范围内,刚刚过去的2006冷冻年度又消失了17个品牌,空调品牌数目降到了52个,70%以上的市场被格力、美的、海尔等一线品牌占据,甚至还有18个市场份额低于0.01%的品牌有可能在今年出局。
诚然,逐年的洗牌和淘汰,对于行业走向成熟是必然而且必要的。过去,中国的空调品牌过于分散,强者不强,弱者也不弱。随着失去生命力的企业退出市场,生命力相对旺盛的企业最后会脱颖而出。而一部分力量退出市场,必然意味着会为整个行业腾挪出更多的空间。
对于那些已经一退了之的空调企业而言,有人“挺身而出”代为“收拾残局”,是该庆幸?而当年辛苦开拓的客户资源,却一朝间成为了他人的嫁衣,或者多少有些心酸?当然,这都不重要了。倒是对于那些仍在市场上挣扎,又尚且没有能力接纳这些“孤儿空调”的企业们,眼看着格力、格兰仕们风卷残云般捡了个大便宜,恐怕难免有些手痒痒、心慌慌。
所谓收纳“空调遗孤”的举动,根本就不是什么亏本的买卖。
时间背景绝对不能被忽视,——又到一年“3·15”。一向被“考验”的家电厂商们开始变得“聪明”,纷纷学会了主动拉近与市场的距离,为讨消费者欢心可谓煞费苦心、各出奇招。创维、康佳等专门召开与消费者的座谈会;夏新甚至让消费者介入到公司事务中来;志高空调则在国内首推家电召回制。
空调大战到了2007年,品牌的影响力已经越发凸显。而格力、格兰仕纷纷择此时机,无疑是希望借此拢络人心和人气,增加品牌的美誉度。去年也是在3月,格力在四川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退市空调救助中心”,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随后的5月,格力全系列产品涨价,幅度平均5个百分点,但凭借其自身的品牌和品质,销售却同比上升了30%。
更何况,家电维修本身也是能够带来赢利的。除了更换材料的费用,一个月之后的上门检测费、维护费等都将不可避免。据业内人士介绍,当空调使用三四年以后容易开始出现噪音大、制冷制热效果不好、耗电量大、漏氟等问题。而近几年退市的空调品牌,现在正迎来检测和维修需求的高峰。
买家永远不可能比卖家来得精明。当格力等通过此举有效拢络了这一部分客户之后,必然能在接下来的更新换代中占得更多先机。而格兰仕则来得更为直接,消费者凭借任何品牌的问题空调,均可折价200-600元优惠换购其光波系列空调。
替消费者解决了问题,也为自己找到了商机,即便是炒作又何妨。对企业而言,既提升了服务水平,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总比仅仅围绕价格做文章要有意义。如此漂亮而又多赢的“精明”,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