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的背后是珠宝商们对钻石这个稀缺资源的争夺
文/本刊记者 雷晓宇
今年奥斯卡最热门的电影是《血钻》和《时尚女魔头》(可惜两者最终未能榜上有名)。如果说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的话,把两个故事七揉八凑,大概可以这样演绎:
一颗“小鸟心脏般大小”的粉红钻石在塞拉利昂的Sewa河上被十岁出头的小矿工发现,很快落到主管当地矿区的武装部队首领手里,而小矿工因此得到了一天的食物和一袋牛奶;随即,它引发了几场叛军和正规军之间的武装冲突,一群手持AK武器的儿童兵也参加了战斗,并被称为“死亡天使”,而他们的一些同龄人则在战壕外的难民营里讨饭吃;不久以后,钻石被交换给一位退伍的走私军火商,然后跟着他经由利比里亚到达伦敦;在这里,它被卖给一家跨国珠宝公司,然后被送到比利时切割,再前往印度打磨,并被镶嵌在一只六爪白金戒指上;最后,它出现在纽约第五大道一家珠宝店的橱窗里,待价而沽——再过几天,它很有可能被送到时尚杂志女主编的办公桌上,就其重量、切工、净度、颜色和款式经受最挑剔的检验。
如果一颗钻石也有它的命运,《血钻》的悲剧世界就是它的开头,《时尚女魔头》的喜剧世界就是它的结尾。而在现实世界中,围绕《血钻》这部电影上演的却是一出商业荒诞剧——一个占全球钻石交易量50%的国家拍了一部揭露钻石交易黑幕的商业大片去角逐奥斯卡,导致这个国家的大明星们都犹豫着不敢佩戴名贵钻石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他们害怕背后的指指点点:“瞧,她脖子上那串是‘血钻’!”同时,世界上最大的钻石机构坐立不安,不得不赶在影片上映前就拿出1500万美元用于公关宣传,疑神疑鬼地声称自己的钻石不是“血钻”;即便如此,很多关注钻石贸易的人权组织仍然指责他们的生意不清不白。
好莱坞版“疯狂的石头”
所谓“血钻”,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又叫做“冲突钻石”,指那些产于长期内战国家,产地遭叛军控制,收益用于军事行动的钻石。
《血钻》引起关注和争议的地方在于:影片包装的是一个过于真实的世界——影片以非洲塞拉利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长达十余年的内战为背景。当地人的生活正陷入钻石、军火、政治、跨国公司互相纠结的黑洞中:政府军、叛军以武力争夺钻石矿的开采权,和钻石跨国公司进行交易,从而获得资金购买更新的军火,来争夺更多的钻石矿,循环往复,似乎永远没有和平的指望。
似乎中东所有的苦难都和石油有关,非洲所有的苦难似乎都和钻石有关。非洲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塞拉利昂、刚果(金)、安哥拉都是主要的钻石产区,单单塞拉利昂一个国家,平均每年就有10亿美元的钻石贸易量。这些钻石原矿通常经由利比里亚运往比利时、伦敦、印度和美国,单单利比里亚首都这一个城市,一年就有2个亿的钻石交易额。
由于利益驱动,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此纠结。这里的战争既不是意识形态冲突,也不是民族矛盾,完全源于对立的珠宝商对钻石这个稀缺资源的争夺。
塞拉利昂的邻国利比里亚和布基纳法索组织雇佣军支持当地的叛军,叛军控制矿区的钻石则源源不断流入这两个国家当权者的腰包;支持当地正规军的则是比利时的莱克斯采矿公司和南非万能公司。而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公司戴比尔斯则被认为是在非洲的钻石武装冲突中获益最大的跨国公司。它曾在安哥拉、塞拉利昂和刚果金等多个非洲国家都设有据点,和当地进行钻石黑市交易。因为透过从战乱国家走私原钻,可以保证钻石企业财团以最低廉的价格购得成色最佳的商品,从而控制国际钻石市场的上游,获得最高的利润空间。
只要戴比尔斯和蒂凡尼继续在时尚杂志上进行美仑美奂的商业宣传,制造商业需要,关于“血钻”的争议就难以停止。
钻石消费的“无间道”
因为《血钻》,戴比尔斯成了众矢之的。
在影片上映的半年前,全世界的钻石厂家和商人们就坐不住了,他们担心,影片上映的2007年1月正是一年中的宝石销售旺季,而这部影片将使人们对于钻石产生抵触心理,减少对于钻石制品的需求。
在影片上映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了一系列由戴比尔斯公司赞助的宣传短片。此外,这家公司还出资在几十家主流媒体上做广告。一来,他们不希望民众受电影的影响而拒绝购买钻石;二来,他们也想申明,自己的钻石并非来自战乱地区的“冲突钻石”。
戴比尔斯和世界钻石协会表示,自从2003年实行了确保“钻石来源清白”的“金伯利机制”以来,如今世界的“血钻”交易量从4%已经下降到了1%。此前有消息说,戴比尔斯的公关部门曾经和影片导演联系,希望在片尾打上“剧情纯属虚构”的字幕,戴比尔斯的公关部门也照例予以否认:“我们很高兴看到与此有关的影片,那会是个好故事,毫无疑问。”
尽管如此,戴比尔斯的申辩仍然受到了全球目击者、世界宣明会、非洲加拿大伙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质疑。由于产地国家缺乏监管和走私问题,血钻仍然在科特迪瓦等国家流通。《血钻》的小说作者坎贝尔则认为,金伯利进程有不少疏漏之处,如今的钻石业并没有他们声称的那么“清白”,“血钻”交易量仍然占4%左右,约为每年几十亿美元。去年,影片的男主角李奥纳多还接到了一封公开信,来自曾和戴比尔斯公司发生争执的喀拉哈里沙漠中的布什曼人。
不论戴比尔斯在这次争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场和九十年代的抵制皮草运动类似的抵制血钻运动似乎不可避免。李奥纳多虽然说自己“不记得”是否购买过钻石婚戒,但是他又说:“买钻石的时候得小心点,别买那些附上黑色怨咒的石头。”
嫁给大卫鲍依的名模伊曼则在得知自己购买的钻石来源不明之后跑去退货。另一位名人朱莉克里斯蒂则参加了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口的游行,抵制非法来源钻石。一名纽约珠宝店的经理说:“由于《血钻》宣传对于大众的影响力,最近越来越多的顾客会问及珠宝的原产地。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蓝宝石来作为婚戒了。”
但有人担心,这场抵制血钻运动会伤害非洲合法的钻石工业。毕竟,在影片上映的时候,塞拉利昂的战火早已结束,钻石仍然是当地百姓改变生存状态的希望,钻石出口占当地出口额的80%以上。世界钻石协会的发言人表示,珠宝业现在每年为非洲当地的慈善捐献达到800万美元,用来修建学校和医院,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钻石业有深入研究的美国记者尼古拉斯斯坦则在《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上撰文说:不当的抵制或者管制势将严重冲击合法生产钻石的国家,南非、波扎那和纳米比亚的经济都将大受影响——这三个国家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的42%。
人道主义的同情在一个利益驱动的地区是否有用?商业是否使人向恶?这是这部电影提出的问题。据说今年李奥纳多还要主演一部反映安然事件内幕的电影,那又会是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好像太难了点,因为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链接
金伯利机制
又名钻石原石国际认证机制。在国际压力下,钻石业于2003年开始实施,要求未经琢磨的钻石必须放在密封、有特殊条码的容器里。开采国每次跨境运送钻石时,必须附有无法伪造的“非冲突证书”(KP证书),确保钻石不沾血腥。有关方面表示九十年代末期有4%-15%的钻石产自冲突区,现已不足1%。事实上,由于走私问题,以及钻石一经打磨就无法看出原产地,是否能够真的做到“滴血不沾”仍然是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