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企业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也会造福世界
文/吴建民
新年伊始,胡锦涛主席1月30日至2月10日访问了八个非洲国家。在共和国的外交史上,国家主席专访非洲,一口气访问了八个国家,这还是第一次。我听随同胡锦涛主席访问的同志回来说,这次的访问有很多十分感人的场面。所到之处,均受到非洲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烈欢迎。这次访问十分成功,将载入中非关系的史册,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紧张繁忙的访问日程中,胡主席专门抽时间召开了驻非洲中资企业代表座谈会,要求他们坚持牢记使命,服务大局;信誉至上,质量第一;促进和谐,造福民众。胡主席强调,我们要努力扩大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增强互利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注意环境保护,不断让非洲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胡主席这番话是语重心长的,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考虑到国内和世界的情况,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国内来说,我们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毋庸讳言,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在“十一五”规划当中专门提出了两项硬性指标: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很显然,中国今后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进步是巨大的。但另一方面,世界的快速发展也使我们的地球面临危机,气候变化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2月2日公布的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本世纪全球温度至少要升高1.8-4℃,海平面要上涨19-58厘米;全球变暖后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的专家预测,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可能是今后几十年全球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从胡主席非洲之行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们不仅在国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出去的企业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在开发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保护环境;我们在发展对外合作的时候必须坚持互利共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追求利润,但是我们也必须要使我们企业的发展造福于当地的人民。
市场法则决定企业要发展必须赢利,但赢利绝不是一切。中国历史上的儒商就懂得可持续发展。他们很讲信誉,童叟无欺,注重产品的质量,考虑双方的利益。这样成功的儒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
日本著名企业家北尾吉孝先生写了一本题为《从中国古典获得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书。这本书不长,就100多页,但我觉得值得一读。作者说,他的伦理价值观是从《论语》中学到的,三个字:信、义、仁。所谓“信”,就是决不反悔承诺的事情;所谓“义”,是要做正确的事情;所谓“仁”,是指凡事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
2006年10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桑顿先生(曾任高盛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跟我一起吃晚饭,他对我说:“我一辈子赚了很多钱。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生活就是为了钱,那他的生活就太空虚了!”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家决不是单纯追求利润;决不是只考虑企业的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的利益;决不是只考虑本国,而不顾外国。如果他们那样做的话,那早就被淘汰了!所以,今后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家要牢记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这样做,在21世纪的世界上,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长盛不衰的、有自主品牌的、全球性的、大的跨国公司。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也会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