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动的“摇篮”是一种创业文化的传承
文/林涛
2007年1月26日,清华科技园。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其中包括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诺基亚中国区总裁何庆源、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大名鼎鼎的杜家滨……后面的名单还有长长一串。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坐在一起干什么?是参加一次商业论坛吗?不是,他们正在参与一项非赢利性质的计划,计划的名字很有趣,叫做“摇篮计划”。
“摇篮计划”当然不是“宝贝计划”,这群知名企业管理者要“摇”动的是一群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创业者。他们的目的是在“未来5年辅导100位创业家,部分杰出创业家成为中国科技商业界的领军人物;探索出一种培育科技商业领袖的新模式”。身为摇篮计划的导师,这群人需要主动了解所辅导创业家的个人及公司情况,并针对其困惑和问题给予方法论指导,每位导师需要辅导2位创业者,每月与创业者当面交流不少于2小时,每季度提交辅导报告,每年提交年度报告。每年至少参加1次商业计划研讨会,有自己辅导的创业家演示的必须参加。
如此繁重的任务竟然没有吓坏这班事务繁忙的创业导师,不仅如此,这些创业导师们还显得异常认真,他们甚至多次组团前往创业者的公司里进行多方会诊,为创业者把脉。
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表示自己在接到担任创业导师的邀请之后,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之所以愿意无偿前来担任导师,其原因在于陈宏当年在美国创业时就曾经受惠于当地的创业导师制度。细看摇篮计划的导师,除了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清华大学旗下的公司老总,其余的几乎清一色具备旅美背景。而摇篮计划的发起者正是AAMA(亚美高科技商会)中国分会,AAMA成立于1979年,迄今已有27年成功运作的历史。
“有些圈子的意味。”摇篮计划的一位发起人坦言。这个圈子曾经接受硅谷的创业文化,现在正在传承给中国的新生代创业者。
实战是摇篮计划的特点之一。31岁的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是摇篮计划创业者中惟一的MBA,MBA的学习让他了解了波音公司总裁怎么来管理一个大型公司,但是没有让他获得更多管理创业公司的知识,而创业导师邓锋的一句话,“创业团队不要超过3个人”,就让他如饮甘泉。而另一位创业者互动维客CEO潘海东向导师们提出的问题就更加细碎,他承认“曾经犹豫过是自己人打扫卫生间还是花钱请人打扫”。
最近几年,电视台上的创业秀节目越来越多,其中的佼佼者如《赢在中国》、《创智赢家》等栏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面向大众的电视“秀”终究难以触及许多真正的“商业问题”。摇篮计划另一位创业者的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发展迅速,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包括突然找上门来的工商和税务部门,原因是这位创业者的一家培训机构收取了学员部分押金,而税务部门认为押金应该缴纳税金。工商部门找上来的原因是因为这家公司的宣传画册上有张图片上出现了一面小国旗,违反了相关法律。这是在创业真人秀和MBA中无法出现的情况。摇篮计划的创业者显然要幸运许多,他们可以面对面地向作为跨国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的创业导师们请教,应该如何“政府公关”。
当然,导师们也并非全无收获。“摇篮”的导师队伍里还不乏风险投资和咨询机构的合伙人,一旦这些经过挑选的“小鲨鱼苗”长大成型需要风险投资和上市咨询,曾经贡献出时间和经验的导师们自然是近水楼台。这正应了一句很俗的话,付出总会有回报,非赢利的公益事业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