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电子领域优势不再的日立,希望凭借环保节能技术赢得中国市场的未来
文/本刊记者 韦巍
2006年,土冢田实度过了在日立集团的第37个年头,这也是他在中国工作的第二年,他学会了讲中文,并有过一次坐地铁去东方广场看了《千里走单骑》的经历,他不仅听懂了地铁中的站名广播,还被影片感动得流泪了。
这一年还是中国最重要的“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身为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敏锐地注意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第一次被中国政府列为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当GE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来华宣讲他的“绿色创想”时,土冢田实和他的日立中国团队已经制订好了面向2010年的中国事业新战略。而这个战略的重点就是:“在整合“One Hitachi”的目标之下,用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打开这个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
2006年10月,人们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耳熟能详的广告歌曲“日立牌是Hitachi”被重新改编曲调搬上了电视屏幕,新的曲调还被灌入了数码时代的特征,同时开始的还有已经十几年没有做的电视广告。意在告诉人们,今天的日立集团已经从一个消费电子公司转型为一个业务领域遍及信息通信系统、电子设备、电力/产业系统、数字媒体、民生器械、高性能材料等的综合工业巨头。
2006年,日立集团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超过70亿美元。但在土冢田实看来,目前撬动中国市场的,还主要是日立的硬驱产品(这得益于全球PC巨头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以及依赖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热带来的升降机、建筑机械等销售热潮。
而土冢田实的中期目标是,到2010年度中国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2010年度中国地区事业规模(包括中国地区销售额和中国出口销售额在内)达到130亿美元。这意味着“绿色经济”要承担起帮助日立拓展中国市场的关键角色。
量化的“绿色”
事实上,日立投资环保技术的构想始于1993年,当时便提出了旨在“以产品和服务实现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口号。但直到1999年4月,在日立遭受沉重的财务危机后,日立上下才意识到过往“质量取胜”的商业理念已无法适应新世纪的需求。庄山悦彦走马上任,担当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执行役社长(CEO),开始着手对日立实施手术。
2001年,日立集团制定了以2010年为目标的“环境构想2010”,同时推进以2005年为最终年度的第一期环境战略,这一战略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在达到环境保护目标同时,日立的环保型产品占到了76%,而这些创新产品为日立的整体业绩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财年,日立公司的净利润达到373亿日元。在此基础之上,庄山悦彦带领团队制定了全方位推进革新的中期计划—“环境蓝图2015”,以及今后5年实行该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第二期环境战略”,自2006年度开始行动。
现年39岁的皮特·D·彼得森生于丹麦,是第一位将“Lohas”(符合健康与环保要求的生活方式)的理念介绍到日本的外国人,作为株式会社E-square代表取缔役社长,他从全球化角度给日立提出了建议,也亲自见证和参与了日立“环境构想2015”的制定过程。
当时,来自经营战略部门、事业部门、集团公司、环境本部的22名专家两天一夜同吃同住,认真讨论拟定草案。皮特没有顾及面子,直接给出了自己认为不太明确的地方,“要想实现零负荷,除了节能和提高产品效率,还应运用一些其他的手段。”他说。
从管理到最终产品,改革多达90余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产品制造”目标被强化到日立的经营体系之中。日立以著名的“绿色罗盘”为核心制定了各年度的行动计划,并引进了一套按照严格环境保护标准对所有经营活动进行考核的“Green21”体系,并不断升级该评判标准。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庄山悦彦的管理团队导入了“环境效率”这一概念,通过“环境效率”的数字,可以显示控制环境负荷和资源消费到底可以产生多少价值。
仅在水的循环利用这一项,2005年在投入的5988万立方米的水资源用量,循环利用了13284万立方米,在减少污水排放上取得了效果明显,更为重要的是,这为日立节省了相当大的资源费用。
利用环保设计,日立公司正在努力减小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至2005年3月为止,共开发了817种产品,包括总数为3294种的不同型号的“生态产品”。为了在每一处生产地点减小环境影响,日立公司正在建立生态工厂,目的是通过能源节省措施,减少废物和管理化学物质来防止全球变暖。
此外,推进环保活动已经成为日立CSR(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日立拟定了一项新环保式计划(可持续发展指南)。其基本思路是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商业社区,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进行重复循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
“环保”先锋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日立集团在华的130多家企业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方向。而59岁的土冢田实两年前上任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增资3300万美元,成立中国区总部,并以成为“The Most Trusted Partner in China(在中国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为目标。
这不是一个流于空泛的宣传口号。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基础、产业基础、生活基础和信息基础的市场不断扩大,根据新的战略,日立将由上述领域构成的“社会创新(基础设施)事业”与为此提供支持的“基础技术产品事业”确立为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重点业务领域,并将大力加强本地化开发,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目前中国最急需节能和环保技术,日本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技术优势。这是我们今后想做的。现在日立(中国)公司已经组成了一个项目团队,向客户展示这些新技术。今后我们还会扩大这种活动的规模。”土冢田实所指的项目团队就是2006年4月成立的 “中国节能与环境事业化推进项目小组”,这个小组通过与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以及日立产机系统等集团公司展开合作,在中国大力推动节能与环保事业的发展。日立设定的到2010年建成300家“超级生态工厂”的目标也有望在中国实现一部分。
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日立还从运输等方面努力减轻环境负荷。例如,日立集团在中国境内建立的事业基地已超过130家,中日之间每月的货物运输量达到4万吨以上,为了削减物流环节的CO2(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有效地节省能源,日立集团制定了整体的物流改革方案。并开始推行“通过减少运输次数削减中国国内及航运、海运费用”以及“利用集团统一的配送中心削减管理成本”等措施。
特别是针对前者,日立已在事业基地较为集中的苏州与上海之间,设置了定期往返于两地的“长江快运卡车”,实现了在同一辆卡车上统一装载并运送位于沿线地区的所有集团公司的货物。“长江快运卡车”的开通,提高了货物运输的装载效率,在削减CO2的排放以及节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开通一年来,投入运行的车辆增加了4倍以上,并且目前的线路已经延伸到了芜湖地区。
2006年1月22日,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与日立公司联手共同主办了“日立公司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中国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企业代表悉数到场。
而就在同一天,浙江宜兴的日立环保工厂也正式生产,作为日立环保技术(宜兴)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一批产品,3台自吸式螺旋曝气机已经被山东省济南市的处理厂预订,将于今年1月末交付使用。日立环保技术(宜兴)有限公司主要面向中国市场制造和销售污水处理设备,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面向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出口污水处理设备。计划2010年的销售额达到50亿日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