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利用国际的成本来融合中国的资源,让别人支付我们国际化的代价,是否会事半功倍呢?”
文/本刊记者 何伊凡
中等身材、圆脸、声音柔和、笑容总挂在嘴角,苏显泽与父亲外形颇似,只是后者眼神略显硬朗。
苏显泽导演了2006年民营企业中最受关注的并购交易。8月14日,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小家电巨头SEB签署了《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后者将耗资23.72亿元人民币通过三个步骤收购苏泊尔最多61%股权。但是接下来故事的另一主角不是SEB,而是公开出列指责的六位同行。
苏泊尔似乎缺乏足够的出售理由,它即没有像统一润滑油那样受到同行业国企的挤压,也没有像东盛那样面临资金链危机, 苏显泽的答案则简单清晰:现在是出售的最佳时间点。
上世纪80年代,浙江台州人苏增福从做贴牌起家,自立门户创建苏泊尔。苏曾有6年军旅生涯,创业之初面临包括老东家在内的竞争对手各种方式的剿杀,“老苏读书不多,但有股韧劲”,一位与苏增福相熟的台州企业家说,“他算是我们这一代草根浙商的标本。”
2000年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自苏泊尔集团剥离,苏显泽担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这支团队给老苏的惊喜大于期望,苏泊尔品牌完成了从压力锅到整个炊具的延伸,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销售额,行业老大位置已经无可置疑。
2004年是苏显泽惊心动魄的一年,特富龙危机爆发,行业老大成为众矢之的,不仅不沾锅销量下滑,而且令苏显泽尚未品味上市的喜悦,即要面对跌破发行价的尴尬,同年铝材价格飞涨,成本压力骤然增加。
大悲大喜之中,另一种发展思路开始萌芽。“我认识到资本市场的作用”,苏显泽告诉《中国企业家》,尽管IPO之旅并不顺利,但上市募集的资金使苏泊尔建起杭州、武汉工厂,解决了产能和流动资金的困局,而看到引入投资者、转化股权结构所带来的管理提升,苏显泽开始思考植入外部力量对企业的影响。
这一年,他赴中欧商学院进修EMBA,对于同学们讨论最多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话题,苏显泽的观点与众不同:“这些收购等于用中国的成本去融合世界的资源,代价巨大,赢利却遥不可及,但是,如果利用国际的成本来融合中国的资源,让别人支付我们国际化的代价,是否会事半功倍呢?”
卖掉企业?也许苏显泽曾闪现过这个念头,但很快就抛之脑后了。当时刚刚挺过一系列危机的苏泊尔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期,2005年末苏泊尔已经在炊具行业冲入全球前五名。
当愿景提得越来越高,苏显泽不得不考虑自己所能调动的资源,家族企业本身提供的能量已经无法支撑苏泊尔冲得太远,“2002年我们进入小家电领域,当你把标杆定为SEB、松下时,会发现自己基础太薄弱。”苏显泽说,这时他想过合资,“但没有完整的思考,当时想法是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部分技术,在子公司层面做一些合作,动作不会这么大,也不会成为一个刺激的话题。”
苏显泽很欣赏SEB的技术能力,一款苏泊尔增加400元成本的技术改造,在SEB只需几块钱。这只是SEB将向苏泊尔转让技术中微不足道的一项。
“苏泊尔最大的优势是有强烈的企图心”,苏显泽略带激动:“我们就是要提供将西方技术与中国饮食相结合的厨房解决方案。但慢慢研究的话市场不会等我,像SEB这样的竞争对手也不会等我。”
SEB的确不会再等下去,它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但表现平平,2005年在中国境内销售不过0.77亿元人民币,其也在寻求突破。2006年4月份,苏显泽隐隐听说SEB正拟与国内炊具企业合作。
之前SEB曾向苏泊尔多次提出收购意向,均被苏显泽委婉拒绝。实际上苏泊尔很早就开始跟踪SEB的轨迹,每年都要对其做专门评估,“SEB生产基地主要在欧美,人均工资支出每小时25欧元,而苏泊尔不过8元人民币。另外,中国的厨房对SEB多少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仅煎锅的壁与西方就有若干细节不同”,苏显泽笑着说,但他也深知对手的实力,“苏泊尔平均毛利率是30%,SEB是45%。它各项成本比我们昂贵得多,而且工人慢条斯理,为什么却有这么多漂亮的数字?说明他们的效率比我们高得多。”
当谈判展开时,坚持控股是SEB的底线,“他们承诺把核心技术、工艺转移过来,不控股的话风险也很大。”苏显泽做出了让步,而SEB保留了苏泊尔的团队。“选择苏泊尔可以在‘空中加油’。”SEB一位高管说道。
据苏显泽透露,说服父亲并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三步交易全部完成,苏氏父子套现金额可达8.09亿元,除炊具外,苏泊尔集团的业务还包括药业、港口、进出口贸易、旅游、海运、包装、房地产,这笔财富不愁没有落地的位置。
如果没有苏显泽,苏增福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爱仕达提供了一种参照,其创始人陈合林是一个“把公司当命”的人,每天早上7点奔赴公司,深夜2点后才会离开办公室,但是这个苏泊尔最强劲的对手,曾经一度愿意向SEB出让70%左右的股权。
“时代变了,挑战也变了。”苏显泽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