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2005:变革中成长



朱民(中国银行行长助理) 我想讲几个和企业有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利率2006年会不会上升?我的判断是,中国的利率不会上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储蓄率太高,而且由于资本不能流出去,2005年整个存款增加特别大。存款大幅度增加,会给汇率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宏观上不存在利率上升的压力。第二个关心的问题是人民币会不会大幅度升值?利率低,汇率强,整个经济就非常扭曲,也就是说利率不上升,汇率也不会上升。第三个问题,企业要不要发债?这个问题也无须争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债占资本金的比例太少,银行贷款比例太高。 胡祖六(高盛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2005年中国金融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尤其是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关,应该说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一方面我们为这些成就而欣慰,另外一方面感觉到银行的改革重组绝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未来的任务还很艰苦。银行把资产债务表清理干净以后,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它们就非常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把宝贵的资源最有效地分配到全世界,为中国经济成长提供更大推动。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疑问。 刘晓光(首创集团总裁) 从金融客户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企业等的成本太高了,我们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迟迟出不来。这逼着很多好企业把资产卖给外资银行,拿优质资产到海外上市。有人说这是财富流失,我觉得不一定是流失,但他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做的大量工作就是跟外资对接,外资的股权融资、外资的私募,海外上市等等。所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要快一点。 李小加(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 2005年中国国有银行全面引资上市,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历史性变革。我认为银行界是在历史上最佳的一个周期进行开放的。理由是,第一,强大的银行系统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已经初步形成;第二,强大增长的经济使得银行系统很多的问题得以缓解。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国人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觉得自己很强大,人家突然来了,自己就吃亏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要学广东人,不要管别人赚多少钱,更多要看这么做是不是对我们自己有利。在我们还强大的情况下把海外的金融机构拉进来,跟我们一起共担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一次性地把中国金融业推向全球,真正和国际接轨,是明智之举。反过来看证券业的开放,2005年是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最强的时候应该开放,最差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开放? 单祥双(中科招商总裁) 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本来还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些中国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和掌控,成为整个外资集团的一部分了。在竞争市场没有被打败的中国企业,通过合资被打败了,品牌也消失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靠外资是不现实的,靠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民营资本、国有资本来培育也不大现实。因为民营资本存量不大,国有资本机制不行。那怎么办?得靠本土基金来培育。 单伟建(新桥投资集团董事) 从资本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有两大引擎:一是银行。我们的银行可谓是大引擎,固定资产投资85%以上都来源于银行。另一个引擎是就是股票市场。我们的股票市场在过去3年当中,融资的数量是每况愈下,到2005年干脆关闭了。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这两个引擎实际上只有一个在超负荷地运转。在座的专家提到,因为改革,2006年银行可能会惜贷。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这么快,股票市场的引擎处于停滞状态,银行的引擎也可能慢下来。所以,2006年是很危险的一年,是中国经济很可能放缓的一年,因为我不知道动力从何而来。 汤敏(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副代表)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开放得过快,外资进来的过多,而是另外一个问题,在给外资开放的同时,应该给内资同样的机会。这样使内资在跟外资合起来一起做的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座很多企业家过去在制造业,在别的行业里面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金融业在经过了2005年的大突破以后,2006年应是一个对内大开放的一年。

 金融2005:变革中成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0182.html

更多阅读

许荣茂谈金融危机:挑战中蕴含着机遇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12月1日上午在港举行的“南京—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会”吸引了海内外工商界众多嘉宾,其中,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称得上是南京的“老朋友”。在南京投资发展多年的他,对于南京的投资环境以及发展前景有着自

AMT咨询专家袁磊观点:“变革”中推行知识管理(2)

知识管理如何推行?知识管理对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做到不容置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为什么很多公司虽然对知识管理有一定意识,但却无法落实下去?细想之下,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公司过多的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工具,一个能够解决某些问题的工具。因

AMT咨询专家袁磊观点:“变革”中推行知识管理(1)

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了更好的适应发展潮流,越来越多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知识密集型企业首先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结合体。对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人、知识是其最为核心的两大因素。

第43节:变革中的城乡(11)

系列专题:《经济危机,你准备好了吗?:大萧条时代》  然而,在这一时期结束之前,大面积的农业地区都显示出了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这就是对新政不抱幻想。很多衷心支持AAA的富裕农民,如今开始像城市商人一样,对其他类型的联邦支出怀有疑虑,特别是

声明:《金融2005:变革中成长》为网友至上励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