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实录
从2002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发端之日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成了每届年会挥之不去的重大主题。
那一年,是中国的入世元年。如果说过去三年,中国企业家们所宣讲的国际化更多是停留在梦想与激情的层面的话,那么,在2005年的年终,当柳传志笑眯眯地走上讲台,得出“联想整合IBM PC一年,结果比预期要顺利”的结论时候;当倔强的马云再次强调“是我们收购了雅虎中国而不是雅虎收购了我们”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感到了果实挂枝后的真实。当我们庆祝“中国企业的冠礼”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当然会给人以某种满足感。
不过,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而言,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弹冠相庆的时候。相反,在本届年会上,“冷静”倒成了众多企业家和学者官员表达思想的出发点。柳传志说,要“想清楚”,马云宣布公司进入“第二次危机状态”,分明体现了“冷静”二字。正如《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文文在闭幕演讲中所称,2005年年会所讲的国际化是“冷静的国际化”。
以上是企业微观层面的“冷静”,还有从国家宏观层面审视的“冷静”。2005年,被很多外国人感叹为“中国崛起年”,但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以独特的国际比较方法得出了中国经济增长“并不独特,也非奇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同样是看“中国崛起”,宁高宁表现的是另一种“冷静”。他说,“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我觉得本土企业家对此的实际贡献不是很大。中国企业家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的企业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成长而成长。”两人提醒人们注意的是,要“冷静看待中国崛起”。
相比而言,政治家的冷静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就说,“中国的崛起会走过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他以自己游走世界的所见所闻,指出了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被“大家联合起来对付”的“危险”。
吴大使的“冷静”给我们中国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性课题,国际化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与世界达成和谐的商业模式。未来20年,对这种挑战的应对远远超越了现在总结一两家企业的成功抑或失败的意义。
当然,寻找新的商业模式的立足点不仅仅在于解决国际化问题,它也是我们国内构筑和谐社会的需要。
本届年会,我们可以感到,如何与其它社会各阶层共生共荣已经在中国企业界渐成共识。企业家的责任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创造GDP,创造就业,正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所说,还“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
企业家们不再孤立地强调自身价值的重要,而是开始全面地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一种“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