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板迎来牛市之前,“三板”只能是试点
有消息称,4-5家来自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公司,有望于2006年1月份登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三板”)进行代理报价过户的试点。试点企业只允许在“三板”挂牌交易,暂不具备公开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功能。经过这次改革,我国的“三板”将变成与美国OTCBB相似的场外柜台交易系统。
受限于沪深股市持续低迷的状况,监管部门不敢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企业要想在A股上市,就得忍受漫长的排队等待。很多条件较好的企业不得不选择到海外上市。“三板”升级之后,一部分中小企业就可以选择留在国内,通过上柜交易,为创投股东提供一个资本退出的途径;并且,还可以通过持续的公开交易,来发现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这对中小企业进行私募融资,实行股权激励计划,都会有较大的帮助。毕竟,上柜交易之后,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将会得到提升,而流动性提升就意味着流动溢价的形成。此外,“三板”中的个股也得进行信息公开披露,也会因为上柜交易而吸引公众股东的进入。这有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
与各地的产权交易所不同,“三板”可以把大宗的、一次性的产权转让,变成可拆细的、连续的、标准化的产权交易,并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结算服务。“拆细”意味着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如资金实力较弱的自然人投资者。“连续交易”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因为买卖价差而获利,意味着可以随时提供股价基准。就小额产权转让而言,“三板”的交易效率也比产交所高,不需要签订委买、委卖及成交合同,不需要到各种政府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此外,“三板”覆盖全国,没有地域分割的缺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板”的作用是产交所不能替代的。
从美国OTCBB的实践来看,“三板”个股进行融资的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路可走。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到OTCBB上柜交易,其中一些最后成功转到了NASDAQ等市场上市,如侨兴电子、中国汽车系统、中国节能技术、科兴生物等。在上柜交易前后,OTCBB企业主要融资方式是私募性质的股权投资,此外还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我国发行私募债券的门槛较高,故三板企业主要得依靠股权私募。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很看好中国市场。三板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私募来筹措资金。倘若今后国内逐步推出“三板”股票“转板”(转到创业板或主板)服务,私募还会变得更容易。
当然,在主板迎来牛市之前,从照顾股民情绪、维护股市稳定的角度出发,三板只能小心试点,近期内不会以“转板”为卖点,更不可能具备公募融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