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后,跨塘小镇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被浓缩在友缘居里
文/本刊记者 侯燕俐
很可能眼前这个名叫友缘居的博物馆在专家看来算不得什么,但这并非问题的重点。它赫然出现在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的厂区确是颇有意味。如果时光退回到2001年,这里并不是高科技的领地,而是一个叫跨塘的小镇。“当时KY嘱意要将原著民的生活形态记录下来。”原苏州友达总经理彭双浪回忆道。 KY指的是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火昆耀,他同时也是友达光电的董事长。“没错,过去台湾工业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巴不得赶快丢掉。后来发现丢弃是错误,对土地的感情断了代。来大陆建厂就觉得应该把土地上丢失的记忆保留下来。”自称站在高科技产业浪头的李火昆耀并没有因为求新而忘旧。
苏州有个友缘居
离开苏州友达,彭双浪心有不舍。他亲历亲为投入建设的友缘居已然成为苏州记忆的重要部分。四年间,彭常在周末骑着脚踏车到苏州的老城小巷行走,随时停顿下来,于不经意间发现美景。最为公司员工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路旁捡回猪食槽的故事。
“Paul(彭英文名)是农村长大,有很多乡村生活经验。他在路边见到人家弃置的脏兮兮的猪食槽如获至宝,抱上车来,回来自己清洗干净。”为友缘居做专题讲解的工作人员告诉来访者。
2001年,在等待拆迁的建筑物中,彭双浪们发现了三座露天谷仓,其中一个已拆了一半。紧急喊停之后,友达以两座谷仓为主体,聘请专门的建筑设计所规划了文化展示中心,也即友缘居。
远远看去,一对金山石的石鼓门墩盘踞在友缘居门前。近前抚思,门墩旧时耸立在家院大门外以示荣华富贵,又称“户对”。今人所称“门当户对”即源于此。进到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形似数字8的聚宝盆,取“遇水则发”之意——“讨口彩”是中国传统民俗之一。活水汩汩而流,清澈见底。
正厅迎面是一座古老的龙嘴大铜壶,右侧为一座瓮墙,四排酒瓮依墙而立,上贴有20个书法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酒”字,或遒劲,或清秀,龙飞凤舞者有之,端庄典雅者有之。
瓮墙前有一签名桌,系明代木椅改装而成,桌上文房四宝俱全,配有“友缘居”和“益友皆达”之印。抬头不远走廊,入口有对联一副。上联曰:“心有三爱奇石奇书古今画”,下联曰:“家藏五宝笔墨纸砚天地诗”,横批“益友皆达”。横批既体现好客情怀,又暗合公司“友达”之名,倒也精准。
拾级而下,次第有三个展馆。第一处名“苏州跨塘古往今来”,立足跨塘镇,苏州城之山水园林、古城街道、市井牌坊、吴门名贤、古城乡野之老照片均陈列于此,微缩姑苏古城风貌。长廊尽头是“姑苏古人生活馆”,即两个谷仓所在地。
高大的谷仓空荡宽敞,无梁柱支撑。先民运用智慧,将稻草、泥土和糯米混合支撑,结实牢固且冬暖夏凉,专门存储古粮。左仓为“先藏阁”,展示古时先民的生活用具,有北宋年间“韩瓶”一支,有系列婴儿用具,甚至包括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婴儿马桶。黑金砖铺地,居中有明末清初床一座,雕工精致。
若是“先藏阁”的物什相对“高端”,则“后纳轩”展示了近代日常农家生活。斗、盆、罐、糕点模具不一而足,还包括谷仓口贴着的旧时门牌。延风里10号、大桥街45号等等,每个门牌就是一段记忆。最后的“吃喝玩乐在苏州”部分则体现苏州的娱乐餐饮文化,从昆曲、苏绣、吴门画派直到碧螺春茶、苏帮菜。
友缘居不仅可观,亦可品茗小坐。外有果园,曲径通幽。彭双浪常在黄昏时来到这里,看夕照,发怀古情思。
留住传统
“有文化人士曾激愤地说,我们在一铁锹一铁锹地铲除自己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若以牺牲传统为代价,末了还会再回头补课。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能有这样的文化眼光非常难得。”苏州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沈建东看到“友缘居”后感慨评论道。
为了使友缘居更加丰富,苏州友达不少员工或询问亲朋好友,或穿梭在街巷中,陆续搜集了许多街道巷弄的门牌、农耕器具、井圈、瓦当、石臼、古琴、鸟枪,其中还包括一些只有在农村才能见到的东西:小孩睡觉的木床、木盆等。
任何旧的都是不可再生的。李火昆耀坚持即使在信息时代,追求科技理性的同时还应培育人文素养,追求心中的和谐和依存。李在明基内部演讲时经常提出一个重要命题,那就是:第一天上班就要为自己的退休做准备。他同时还给出了自己的四条建议,即:累积财富、培养嗜好和人文素养、广交好友、锻炼身体。
“人在企业的生涯了不起到60岁,我从来不把梦想放到退休后做,想到了就要马上去做。”李火昆耀目光灼灼,风度儒雅,微收的下巴透露出执拗的个性。
这种不把梦想置后的想法本身蕴涵了并行不悖、平衡发展的处事原则,李对中华传统的和谐价值观情有独钟。“不说什么高调,友缘居至少为我们的员工创造了一个适时教育、终身教育的场所。新人培训会到这个基地,接受多少并不强求。友缘居提供一种方式和风格,唤起美感和记忆。”耳濡目染的力量不可小视。李火昆耀笑说,如果一个公司整洁大方、有章法讲格调,员工回家都不好意思不干净的,也要上“档次”的。
在李火昆耀周围,不少高管嗜好各异。有建设友缘居的彭双浪,还有收集百余架古董相机的财务长,甚至还有喜好收藏石雕和火柴盒的管理人员。李鼓励同仁培养持之以恒的兴趣,他欣赏大陆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觉得“分析深,展示了人物到拐点的思考和挣扎”。空闲逛博物馆、民俗馆、读历史小说的李火昆耀认为人要时时做“心灵旅行”,去观察不同文化情境里面人们处置问题的不同方式。
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不同,追求的路径也存在多样性。一个有心有力的企业能否将其战略的目光投射到“大文化”上不仅需要彭双浪所说的“机缘”,更有赖于深层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经历了贫苦的日子,到现代文明,回头看传统,会有一种感动和珍惜在里面。”李火昆耀有感而发。
友缘居建立至今,举行过联欢会、音乐会、家属见面会、实习生培训等。彭双浪介绍,外部若有学校愿意来这里参观,也都欢迎。受启发有感触的不止于友达内部。企业界有怀旧情结的朋友来此参观,并多有赞许。每年公司都会固定请当地居民来友缘居回访,原本的镇政府也主动向友达公司要了图片资料存档。
友达是一例,李火昆耀还介绍说明基公司在台湾台中的工厂建设中发现了清朝的窑,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以此为主体建立遗址公园。虽然如亚当·斯密所说,企业在赚钱利润的过程中已经履行了社会责任。但是,一个具有延续性文化积累追求的企业大抵不会停留在这一点上,毕竟记忆比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