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战略性的转变
建国以来,全国科技大会迄今已历四届。从1956年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78年邓小平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1995年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至今年1月胡锦涛描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蓝图,四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不同口号折射出中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科技发展任务。
1950年代,刚刚建立的共和国亟需加强国防实力,“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成为这一时期最为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而1978年时的邓小平面临的是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那次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的大会为共产党赢得了科技工作者的拥护,为80年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中国面临的任务是利用科技加快经济发展,而教育也是输送科技人才,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到了2006年年初,中国的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高消耗、污染和能源制约等问题逐渐浮现,此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战略性的转变,中央领导层决意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具有不少新意,但最令笔者记忆深刻的两句话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句话可以被看作中央高层对从前一度提倡过的“以市场换技术”的重新认识。
第二句话则指出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路径必须依赖于企业自身。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国家投入应该指向公益性的领域,如国防安全、公众医疗等,而企业自身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行为才是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表明中央领导层在WTO后、国际化浪潮中治国思维的巨大变化。只有在市场竞争、而非行政指令中,才能催生出真正具有活力的研发机制。
但自主创新的实现并非仅仅取决于研发资金的投入,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政策、市场与人才体系支持。政策上的支持可以体现为税收优惠等,市场层面将体现为对版权的保护,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庞大的高精尖科研人才队伍。在更深层次上,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须将创新融入其文化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