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会“迷失东京”,却绝不会“迷失新加坡”。后者值得理解,前者别具启示
真没想到,四月初到日本追樱花,“堵”了一路。
中午一点在日本成田机场着陆,结果两点多才出海关。两百多外国人排挤在一起,只六个工作人员核查护照和签证,耗掉近一个小时。下午驱车到大阪,五点进城后就开始堵。走走停停,让人感觉回到了北京。第二天在一家酒店用早餐,竟也排了七八分钟的队。后来到东京,情形差不多。早餐要在门外等上一会儿,行车总要比预想的时间多用三分之一。
也许是碰上一年中难得的樱花盛开的几天,人气过旺。不过导游说,当年大阪申奥,就因为交通太堵,第一轮就被淘汰。看来此种情形是常态。
这跟几天前在新加坡的感受大不一样。出关、行车、用餐,皆通畅无比。最近五年出入新加坡十余次,什么交通工具都使过,什么地方都到过,不知“堵塞”为何物。这个小小岛国的高效令人叹服。
同属一流国际化程度的亚洲大都市、人均收入相差无几的东京、大阪、新加坡,在基本设施及服务上还有如此差异。
凡事必有因。
新加坡小国寡民,其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为周边国家服务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东南亚弱国投资的中转站和“掮客”。除了淡马锡、创新科技和新加坡航空等稍拿得出手的品牌,这个国家本身没什么世界性的大企业。既然是为人服务,那么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设施就成为兴衰成败的关键。要是几十分钟出不了海关、一上路就堵,谁把你当中转站?
于是,英语成为了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普通的新加坡人一般都会两种语言。在大街小巷的书报摊上,Times、Fortune这样的英文杂志随处可见。一个美国人走在新加坡街头,应该丝毫没有生活上的障碍。
日本则不然。索尼、丰田、三井住友、7/11等一大把世界性品牌和强势企业构成了日本强大的实业后盾,巨额资本和品质精良的产品在此聚集。堵一点怎么了,不怕你不来!
所以日本人在学习英文上从来不会有新加坡人那样卖力,他们反而是在琢磨怎样把日语发扬光大。在日本五天行程中,除了成田机场和豪华酒店有英文刊物售卖和发送,在7/11、Lawson等连锁超市和临街的报刊亭里就没有发现一处有英文原版的Times、Fortune出售。餐厅服务生的英语,基本停留在初一水平。试想一个老美走在日本大街上,感受到的陌生度是相当大的。这不,好莱坞拍了个《迷失东京》以示“抗议”吗?
不过话还可以反过来说。
其实除却语言和文字差异,新加坡和东京、大阪,甚至香港、上海、首尔,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同质化。大街上跑着一样的车;你头晚睡觉前就知道明早会吃到煎到五分熟的鸡蛋和紧挨着摆放的培根;电影院正在上映的是美国大片,比如《纳尼亚传奇》和《艺妓回忆录》,后者,是利用日本文化题材、由三位中国女影星出演,但说着英文的好莱坞影片。
全球化带来同质化。同质化意味着我们的选择会越来越少。美国记者弗里德曼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里开宗明义,说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大潮正在卷起新一轮的全球化。接下来,是更多的同质化。
可喜的是,那些初一看起来让人眼生而带来不便的日文,以及在此背后的日本文化,竟然成为防御同质化的最后一道堡垒。
在日本,我们不仅能住西式酒店,也能选择到日式的带有榻榻米的酒店,有踩木屐、穿和服的妇女跪下来为你服务。即使在西式的酒店,也一样有日式餐厅供选择。在东京逗留,不仅可以去看好莱坞大片,也可以去观赏相扑摔跤。一般的日本民众不需要读Times或者Fortune,他们相信自己的《读卖新闻》和日经BP就能够提供一流的新闻。
防止过度的同质化、保留多一些文化遗产、提供多一种选择。这样的重任,几乎不可能由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承担,只能由日本这样的,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自主品牌的国家来完成。当然,另一个具有更大经济潜力和更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