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资本运营”错了吗? ——再谈资本运营



法律规定了法定婚龄,却没规定企业搞收购的年龄,事实上收购后的整合比结婚后过日子更难,更麻烦! 

文/赵炳贤 

回归“核心能力” 

为什么叫“再谈”,因为资本运营这个题目我研究、实践了十多年,也就是从1990年到现在。前7年的研究、实践成果曾于1997年1月出版过一本书——《资本运营论》,至今也已经9年,今天再谈感触良多。当然,也有人说这些年如火如荼的资本运营热使很多企业家误入歧途,资本运营是错误的,西方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其实资本运营就是指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兼并、收购与重组是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说:“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但1997年以前中国企业一般只注重于内部的管理型战略,即产品经营,1997年以后大家才越来越热衷于外部交易型战略,就是资本运营。九年下来有说法认为,到现在资本运营的操作过热了,背离了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规律。其实像德隆、格林柯尔这样的企业,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为什么会完蛋?这得回到企业的核心能力上来。 

《资本运营论》里有这样两段话: 

“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和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有效运用是(企业)获得和发展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内部管理型战略是一种产品扩张战略,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横向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左边资产项目下的经营效率。外部交易型战略是一种资本扩张战略,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组建合资企业、私募融资、兼并与收购、股票发行与上市等,推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纵向扩展,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右边资本项目下的运营效率。” 

“绝大多数企业只关注企业行为的外在效果,例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的知名度、企业的销售规模等,却很少认真分析造成这些后果的内在因素。” 

很多企业都是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受到诱惑而偏离和背弃核心能力,去做那些看起来自己好像也能去做的事,看起来有优势、事实上是没有优势的事情。企业发展一般有三种选择,A. 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慢慢积累,稳健发展。B. 就像德隆、格林柯尔一样,通过资本运营瞬间急剧膨胀,消化不了,几年后东窗事发。但现实中人们常认为还有第三条路可走,也就是C. 幻想既能通过资本运营获得瞬间急剧膨胀、扩张,最后还能慢慢消化。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惨重的。 

亲历教训 

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是我们收购山东潍坊中药厂的经历。中证万融的核心能力在哪里?我们的优势是投资、参股企业,然后帮助企业改制去上市,构筑了一套知识体系、技能体系、资源体系。我们在收购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沃华,原潍坊中药厂)之前,已经参股了同仁堂。我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同仁堂的经营管理特点研究还是很透的,也是学到了些精髓的,除了投资专业以外,自认为对中药行业是最了解的、最熟悉的。从2002年2月收购到现在已有4年时间,在收购方面我们是专业的,即使回头看,收购前谈判,收购合同,财务,法律,评估各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用5000万买了80%的股权,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具备了较好的执行力。但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我们消化山东沃华比较难呢? 

是因为我们的核心能力根本不在中药经营管理上,如果我们参股一个中药企业,然后帮助它去上市,可能我们驾轻就熟。但当我们做大量中药企业的内部管理型战略实施工作,从专业投资到亲自控股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我们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有限了。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努力,虽然沃华净利润从2002年三百万上升到2005年3千万,还是和我们的目标相差比较大,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现成的积累的中药企业的核心能力、一套经验和执行的体系,没有具备执行这种核心能力的团队。 

最简单的例子,改制后,山东沃华高管占20%股份,有股份了,高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销售人员的奖励、工资都比以前提高了,自然而然销售收入就应该增长——所有经济学家、所有理论都会这么说。但实际上第一年根本没有增长,企业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些漏洞:一些人为控制的交易,利益输送的管道。改制后,某些人既要企业公开给他的利益,同时以前输送的利益他也不会自动去断掉。所以收购者要有企业经营细节方面的知识和人才,才能尽快知道漏洞,巧妙地堵住漏洞,尤其是还不能打击一大片,这就更需要核心能力了,这样公司激励才会有作用,否则你给他激励还不如他自己给自己的激励大。 

 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资本运营”错了吗? ——再谈资本运营

这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收购一个企业,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明白了别人如何做的也是不够的,你最好在你的核心能力范围之内去收购企业。如果从收购企业开始培养核心能力的话,你就要下极大的功夫、花很长时间。实际上这种风险很大,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用你已有的核心能力收购、兼并,你的整合成功率会很高。所以同仁堂也不敢轻易收购,才保持了他们这么多年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像德隆、格林柯尔拼命收购,拿股权和被收购企业再融资,再收购,最后就没有管理型战略了,也没有管理型战略的实施即产品经营了,更没有明确的核心能力了,你给他再多的钱,这些钱进了企业以后,他也不能给股东创造价值,他永远都缺钱,都是在损害财富,损害企业价值,这些钱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投了无底洞,无论谁给的钱都会损失掉的,企业没有核心能力,表面上规模很大,实际上这样的企业早晚会完蛋。 

做李嘉诚和巴菲特50岁以前做的事 

李嘉诚1950年在他22岁时进入商界,“长江实业”在1972年上市,李嘉诚时年44岁。“长江实业”最初上市股票发行了4100万股,每股面值2元,实收股本8200万元,以每股3元价格公开发售1050万股新股,集资3150万元。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英资集团“和记黄埔”,此时已经51岁。还有一个人,沃伦·巴菲特是全球最伟大和最富有的投资家。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企业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李嘉诚和巴菲特都是50岁以后核心能力强大了才进行较多的收购。谈这两人的历史,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企业家,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这两个人50岁以前应该做的事,即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如同结婚,法律规定法定年龄20岁以后才可以结婚,但是法律却未规定企业搞收购的年龄,事实上收购后的整合比结婚后过日子更难,更麻烦!我认为做收购的企业应该至少有10年以上核心能力培育的历史。 

我们投资的同仁堂、登海种业、山东沃华这三个企业中,山东沃华让我们付出了最大的代价。因为中证万融的核心能力在于参股投资和帮助所投资企业上市,如果超越自己的核心能力去控股投资,进行产品经营,就要重新学习,会付出很多学费和很大代价。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现在在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也具备了核心能力,所以我们近期收购也只限于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的企业。其他的投资就只是参股,但要能在3年内上市才行。 

最后,我用三句话结束我的文章,第一句话,资本运营没有错,必须做。没有资本运营就没有李嘉诚、巴菲特,也没有同仁堂、登海种业和山东沃华的发展;第二句话,产品经营最重要。事实上,他们把99%的精力都用在产品经营上,而不是资本运营上,这一点从杰克·韦尔奇的传记里可以得到证明,杰克·韦尔奇用99%的篇幅讲企业变革、6西格玛、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等产品经营的内容而不是资本运营;第三句话,循序渐进才能赢。他们的资本运营的成就得益于循序渐进,通常情况下是先私募融资(也融智),再上市,再配股,再合资,然后才是并购,而且要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来确定资本运营的节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045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独有的劳教制度,还不废除吗? 监狱废除劳教

看图说话第6期:中国独有的劳教制度,还不废除吗?疑因躲避公安打假,沈阳大量店铺关门 | 叙利亚总理叛逃约旦“加入革命” | 往期回顾>>源于1957年的劳教制度,是为了配合当时“镇反”运动的临时应对之举。改革开放后,为了处置不够刑事处罚的

沈阳公务员错时上下班“错”了吗?! 沈阳上下班拼车

 今天高考第一天,沈阳的天气也“烤”得人发晕!  今天也是沈阳市省直机关实行“错时上下班”的第一天,此前沈阳市直机关“错时”后,省直也开始了!与此同时,刚刚看到中科院的一则调查: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完成的《2010中国新型城

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斯坦威”吗? 斯坦威中国

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斯坦威”吗? ——关于两个世界顶级钢琴品牌的新闻调查之一2009-9-17本报记者 刘深世界顶级钢琴品牌也有“李鬼”?一个深圳琴童的家长告诉记者,深圳市场上出现了两个“斯坦威”钢琴的牌子,她为此感到一头雾水。了

声明:《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资本运营”错了吗? ——再谈资本运营》为网友阳光老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