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指望通过股改,将股市脱胎换骨。眼下,新的“短板”轮到监管层
半年上涨55%之后,打了“股改鸡血”的内地股市突然跳水。6月7日,上证综指暴跌89.58点,跌幅5.33%,创出自2002年1月28日以来的第一大跌幅,约有1/3的个股跌停。一日之内,流通市值蒸发了800亿元。不少机构认为,这主要是A股累计涨幅过大,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再融资、IPO均已恢复的缘故。把这几项原因稍加修改,反过来叙述,大致也能解释前期A股的大涨。
最近,老有一些人在鼓吹,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资金过多),诱发资产价值重估,注定要迎来中长期牛市。基于这种观点,股市上涨动力将是资金的推动,而非企业盈利的增长。果真如此,股市岂不是又要回到2001年之前的老路上去,好不容易推广开来的价值投资理念被抛诸脑后?近期,市场狂热炒作权证、概念股,追逐、散播真假小道消息,绩优蓝筹股群体反而有被市场边缘化的危险。事实上,这些不值得过虑,只要加强监管、力抓违规违法行为,放开新股供应,随着暂不流通股锁定期的结束,再多的资金也能消化,再热的炒作也会冷却。
有关部门却担心了,在大盘临近1700点的时候出手调控。6月初,第一只IPO个股公开申购。6月12日、13日,短短两天之内,又有三只IPO个股登台。刚刚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银行A股IPO于6月9日经证监会审核通过,未经“排队”便闪电般招股,6月23日申购,两周之内超越大多数拟上市公司两年的苦苦等候。如此密集的IPO,已经从侧面表明了管理层的调控态度。—且慢为管理层的“英明”欢呼。尽管IPO不是坏事,优质个股的IPO还算得上是好事,行政色彩如此浓厚的发行安排仍然让人感到不安。假设你是一个新股民,在高点进场买股票,然后因为IPO的密集发行而被套10%,你会有何感想?新股发行市场化嚷嚷多年,定价也确实趋向于市场化,但行政审批这一块还是与2001年之前没有两样,IPO新股仍然有大量的暂不流通股份(锁定期3年)。股市,顾名思义,首先得是个市场。眼下,这个市场的“货物”(股票)供应继续受到严格的行政管制,投资者无法对它的节奏形成理性预期(助长市场波动),IPO上市首日定价过高的现象也无法终结(造就估值泡沫与融资冲动)。
至6月中旬,完成和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数已突破1000家,股改市值占比74.82%。然而,股改在促成股价上涨、成就内部交易之余,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至今为止,看不到明显迹象。治理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外部的监管、内部的制衡,原本就不在于股权是否分置。全流通之后,大股东、经营层与“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依然存在。股市在变,但不能指望通过股改,就会脱胎换骨。眼下,新的“短板”轮到监管层。有所为、有所不为,听起来轻巧,其实有如自我革命一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