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华菱集团与收藏长沙窑瓷器几乎同时,近十年来,二者都做得有声色。李效伟试图证明,当一个企业家深入到某种文化的内部,他可能获得神秘而强大的支撑
文/本刊记者 刘建强
“……懿维我祖,浩浩农皇;圣德载物,神功浩荡……各行各业,蒸蒸日上;盛世太平,万众心畅。”
2005年清明,在湖南,万人祭祀炎帝陵现场,一个身高一米八开外的大汉两句一韵,朗声念诵。他的东北口音像他的鬓须一样浓重。作为主祭人,他与我们的想像不同,尽管戴着一副眼镜。
他叫李效伟,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董事长。一个企业家,舞文弄墨,似也不大相称。当他置身于上千件长沙窑藏品间并随手把玩时,在观者眼中,其收藏家与企业家的身份也不容易重合。
组建华菱集团与收藏长沙窑瓷器几乎同时,近十年来,二者都做得有声色。李效伟认为,这两件事相辅相成。他试图证明,当一个企业家深入到某种文化的内部,他可能获得神秘而强大的支撑。
“长沙窑救过我的命。”李效伟说。
“救命”的长沙窑
2003年初,李效伟的妻子因癌症手术。在照顾妻子的间隙,单位正组织员工体检,一向无暇参加此类活动的李效伟被劝说接受检查。体检结果让他难堪:右肾透明细胞癌。“妻子得癌症对我是一个打击,现在我又得了,压力非常大,就像世界末日到了。”2003年4月,李效伟在上海做了手术,时值非典,他决定偕妻子回东北老家养伤。“我是捂着肚子走的。”李效伟说。
登机那天的情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国际机场八条安检线,只有我们两口子,凄凉啊。大飞机上只有四五个乘客。”病痛和恐慌的时世让李效伟心情灰黯到极点。
疗养院在东北的一个水库边,很幽静。李效伟想自己可能会被这种情绪毁掉。“我必须找到一个排解的东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很自然,他想到了自己收藏并为之出过专著的长沙窑瓷器。他决定再写一本书,以此度过这段难捱的时间。
20天之后,李效伟写出了他关于长沙窑的第二本著作《长沙窑文化研究》。“这本书救了我的命。”后来,李效伟给长期从事长沙窑研究的老人们讲这本书的创作源起,“他们都流了眼泪。”在他们眼中,作为企业家,李效伟研究长沙窑只是一个票友,能做到这样殊为不易。“其实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它来驱赶病魔。”
长沙窑中的商业
十几年前,李效伟由收藏石头转为收藏长沙窑,比他参加组建华菱集团稍早。
1998年,华菱集团组建,李效伟感觉压力日增。“当时三个企业(湘钢、涟钢、衡钢)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6万多职工,工资发不出来,告贷无门。做企业压力特别大,特别是当一把手。企业家需要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始终绷着很可能有一天会断了。”
很快,李效伟发现,收藏不仅可以排焦虑怡性情,而且可与企业经营互相参证。
长沙窑是在唐代瓷器烧制的“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后异军突起的。“长沙窑是在两个巨人的夹缝中求生存,然后自己也成为了巨人。它为什么能成为巨人?”李效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当年华菱集团在钢铁产业格局中面临着同样的追问。
“南有越窑青瓷,北有邢窑白瓷,占据了国内的绝大部分市场。长沙窑不能搞青,也不能搞白,内在质量也不如人家,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搞什么?”长沙窑选择了烧制彩瓷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被市场认可的方向,并且,沿着这个方向,长沙窑创造出了铜红釉和釉下彩等多种独特工艺。接下来的问题是市场。国内市场已经被占据,长沙窑的产品卖给谁?长沙窑选择了外销——唐代频繁的对外交流为它提供了基础。长沙窑主要销往印度和阿拉伯地区。
“既然是外销,那么你的产品怎么才能被那些地区的人喜爱?”李效伟说,印度佛教盛行,所以在长沙窑的产品上有大量的佛像、经文;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椰枣树普遍,人们喜欢蓝色和红色,而且有很多大书法家,因为穆罕默德说过,漂亮的书法能使真理生辉。所以,销往这个地区的长沙窑产品上,可以看到以《古兰经》为内容的阿拉伯书法作品、椰枣树。“我们搞钢铁也一样,不能就钢铁搞钢铁。你看一千二百年前的长沙人,研究得多深多透?扬长避短,这种思维在商业领域里司空见惯,但做到它很不容易,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李效伟说,长沙窑兴盛的时候,湘江边上有几百个窑口,有唐诗为证:“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田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1998年,东南亚海域发现了一艘沉船——“黑石号”,上面载有大量珍贵的长沙窑瓷器,可见当时对外贸易之一斑。
但是,到了五代,创造了多项陶瓷制作奇迹的长沙窑突然衰落,自此一蹶不振。
2002年,李效伟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写出了《主动危机论》,指出企业必须寻找、控制甚至制造危机来保持组织的活跃和健康。该文以长沙窑的衰落为引子。李效伟认为,长沙窑的衰落与黄巢起义中大杀胡人有直接关系。“我们是搞经济的,知道什么才能置一个企业于死地。”黄巢起义军在广州、扬州、长沙杀掉了几十万“胡人”,“做贸易的人没有了,资金链条就断了。同时,一直以来,长沙窑一直做外销,对这个市场依赖性非常高,根本没有一旦出现变故的应对措施。”鉴于此,李效伟在华菱集团提出“主动制造危机”,在危机到来之前预先把它解决掉。
李效伟说,2006年,华菱集团钢铁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销售收入将从1998年的55亿元增长到400亿元。长沙窑救了李效伟的命,也救了华菱集团。
玩物不丧志
1998年,李效伟花600元钱从一个农民手里买了三件长沙窑“铜红釉”制品,现在增值了多少“很难说”。“不要把收藏搞成财富的堆积,疯狂地收购,”李效伟说,“玩只是玩它的文化,要有精神财富做支撑,否则成不了收藏家。”
从石头转入长沙窑,为了尽快入门,李效伟先后拜多位专业研究者为师,少走了很多弯路。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如我了,看东西看不过我。我是十年磨一剑。”
作为一个企业家,李效伟对长沙窑的研究结果经常与其他研究者相左。长沙窑瓷器上有很多诗歌作品,多为当时的制造商所作。有一首诗写的是:小水通大河,深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径亦相过。在李效伟看来,这首诗写的是品牌的重要性。“客店主人的招待让客人满意,人家就是绕道也会到你这儿来住宿。”李说,这首诗写于一千多年前,而国内企业对品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
李效伟对另一首诗的解释也别出心裁。“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甘。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李认为,这是瓷器主人在讨要货款。买者是大客户,但是还欠着货款,卖与不卖都让主人为难,索性把心思写在瓶子上让对方去看。
“没有做过企业的人得不出我做的结论。”李效伟说。而把工作和爱好结合起来,恰好让他摆脱了“玩物丧志”的危险。
现在,李效伟的长沙窑藏品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多件,二级300多件,三级200多件。“我的东西比较全,成系列。湖南省博物馆、考古所收藏的长沙窑数量比我多,但是品种加起来也没我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