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徐新遇见王树,猜一猜这两位国内VC(风险投资)界的顶尖人物会聊些什么?在最近举行的某个创业家和企业家云集的论坛上,前霸菱投资合伙人,刚刚自立门户创办了今日资本的徐新和不久前从IDG VC跳槽至鼎晖投资的王树都在抱怨这样一个事实:VC多了,钱多了,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了。
新成立的鼎辉创投基金的规模是2亿美元,投资过金蝶、腾讯等的王树在IDG10年加起来可能也没投过这么多钱,现在他每个月至少要投出600万美元,这迫使他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已经进入中后期的创业项目上。
徐新很怀念当年投资中华英才网的时候,当时的她仅仅投资了7万美金,就赚回了5000万美元,现在她还兼任中华英才网的董事长。而眼下,好项目大家都在抢,有的企业估值后的进入价格快赶上IPO的价格了,“根本没多少钱可赚了”,徐抱怨说。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眼下是对于创业来说最好的年代,但同时也是最不好的年代。最好,因为风险投资很多,传闻有四十亿美元的创投资本云集中国;最不好,是因为大家都在抢着“锦上添花”,最需要“雪中送炭”的早期项目却越来越得不到资金。
常规而言,VC中关注中后期项目的比例较前期项目就高很多。过去在中国,关注前期项目的VC 仅有IDG、晨星、联创等寥寥数家。因为中后期项目有了成型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风险小,因此吸收的资金量更大,更能消解花钱的压力;但前期项目正相反,模式不清晰、风险大,需要对产业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才能对其做出判断,这会耗费掉投资人的巨大精力,当然如金蝶般创造8倍回报,腾讯超10倍回报,也会让VC们更有成就感。
正因为对前期项目尤其是对一个初创企业的第一笔投资不仅难得而且难做,所以敢冒这样风险的一批人有一个非常好的称谓:Angel(天使投资人)。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说,经济利益并非天使投资的惟一驱动,对创业者的欣赏、对创业精神的激励都是投资的重要理由。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前一站,在被天使投资哺育过的大面积项目中,成功存活下来的才会进入VC的视野。
所以从天使投资、到中期VC再到后期VC,一般呈金字塔分布的形态。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天使投资的数额大约是VC的2-4倍,天使投资人数量在30 万人以上,每年投资资助的项目数量更是VC项目数量的2-3个数量级。
但在今天的中国,真实情况却呈“倒金字塔”的形态,金山CEO 雷军说。从海外进入的大量资本挤在中后期项目上,而支持初期项目的资本量相对稀缺。
“谁来做中国的Angel?”这是徐新、王树们最关心的问题。天使投资不同于VC的“不可移植性”,是导致前者相对稀缺的直接原因。因为VC 是一种机构化实体,有体系的运作方式、经验和技巧,有成型的传承机制。但天使投资一般没有公司实体,天使投资人与专职VC也不一样,他们一般有自己的事业,管理着自己的公司,碰到看好的创业项目而投资更多只是“出手相助”,而不是利益为先。资本和人才的结合,在这里是很大程度上不是纯粹的商业运作,而更是一种“机缘巧合”。
所以当品牌化、实体化运作的硅谷VC大举进入中国的同时,在美国本土市场拥有悠久传统的天使投资群体却不能相应地来到中国。而这一空缺,亟须由中国本土生产出来的天使投资群体来填补。
在最先受到西方风险投资体制滋养的中国互联网,有这样一个小圈子。许多在中国领先互联网公司里锤炼过数年的高层管理人员,跟业内领袖结成了深厚的私人关系;所以在他们创业中,很容易地获取天使投资的支持。比如从搜狐离职的两个副总裁杨宁和周云帆创立空中网即得到了 Tom在线 CEO王雷雷的第一笔投资,而杨宁和周云帆则在网易前副总裁马云创立亿友之初资助其 50万美元,卓越前总裁陈年创立我有网和网易前总编辑李学凌创立狗狗网,得到的都是金山雷军的天使投资……
虽然中国第一波网络富豪有些已扮演起中国第一代天使投资人的角色,比如周鸿礻韦、陈天桥、雷军、龚虹嘉、丁健、王雷雷……但这样一个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和电信领域的数十人的小群体,相对于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和盘旋于中国上空数十亿美金的 VC,显得远远不够。而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天使投资群体的扩展,目前看来都非常不易。
雷军说,通过天使出手的投资项目想要快速增加并不现实。因为第一,企业家只能投资自己熟悉和信任的创业者,投资范围因之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自己的人际圈,这个私人圈子不太可能快速扩张;第二,值得投资的人和项目实属“可遇而不可求”,企业家投资的常态是“碰见了,就投一个”,而不会主动出击;第三,身为天使的企业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公司和事业,所以不会对投资倾向大加宣扬,一般都处于低调的潜藏状态。
为突破天使投资相对不足的瓶颈,华兴资本CEO包凡就曾成立过一个有五六个企业家组成的天使俱乐部,期望以此专门寻找投资项目,把“天使投资”专业化。但这个尝试最终失败。包凡说,因为要大量寻找创业项目,所以需要维护一个专门的团队,但是每一笔天使投资的数额又很小,雇用一个团队“并不划算”。尤其是初创项目的模式不清晰,不同成员的意见相差很大,于是,维持一个团队的必要性显得非常脆弱。
另一种尝试来自被称为“本土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周鸿礻韦。2004 年,周鸿礻韦把自己创立的3721卖给雅虎,开始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执掌雅虎中国;2005年8月辞职后担任知名风投IDG的合伙人,不到一年又主动离职。由此至今,已经扮演过创业者、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商三种角色的周鸿礻韦开始成为全职的天使投资人,四处主动寻找创业项目。近两年间,他一手培育了奇虎、迅雷、discuz! 等被普遍看好的创业公司。
但如此做法极难被效仿。周鸿礻韦实际上不光是在作为“天使投资人”投入资金,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联合 CEO而深入干预企业的具体运营。熟悉其做法的人都说,周鸿礻韦“做得相当辛苦”。因为在创业风潮刚刚兴起、创业者素质还普遍不高的今天,初创企业在企业运营和产业判断上都显得稚嫩,这无形中逼迫着投资人进入到企业内部,甚至“手把手”地扶持创业者。显然,如此做法并没有得到更多企业家的认同。相反,另一种做法颇具代表性:只投有实力的创业者,投资之后就只作为咨询者的身份提意见、作为朋友推荐更多的资源,决不介入具体运营。
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家的心态不成熟也是天使投资群体难以快速扩展的原因之一。传统上,天使投资的基本模式是,投资者只占有所投企业的小额股份,比如10%-20% ;创业者本身占有剩下的大额股份,由此才能激发其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激情。同时,天使投资者还要做好充分的失败心理准备,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百分之几的企业能成功,绝大部分都会面对破产命运。雷军说,一旦投出了一笔天使投资,心里就只当作“这笔钱已经花出去了”。
但在中国的现实是,大量从传统产业发迹的、对正统风险投资机制并不熟悉的企业家并不具备如此心态。数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创业家称,今天中国大部分的“天使投资者”与创业者间还不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默契。他们大都要求在所投企业里占多于半数的股份、将创业者置于相对被动的“打工”状态。并且,口头允诺的投资一般不会一步到位,只在当每月或者每季度业绩完成预期时才会打入下一期所需的营运资金。这样,初创企业一般处于投资者的严格控制之下,与“天使”的特征并不相符。
雷军说,中国创投业要突破天使投资这最弱一环的瓶颈,还有待行业秩序的形成和更大一批优秀创业者的出现。当然,在互联网之外的、在20 多年改革中崛起的中国第一代商业富豪自觉向天使投资者的转变、自身心态的成熟,正在成为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