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这十几年,香港本土的老企业、大企业能有大进步的不多。历史虽然重复,可重复的内容不一样,有人在重复中得到的是反省的机会和进步,有人在重复中得到的是不断地吃惊和挫折
文/宁高宁
前段时间去香港,听说香港的地产商又在积极地搜集旧的工业楼宇,特别是地铁沿线的旧工业楼宇,来改用途,补地价,重建为商业办公大厦。听了以后,心里一阵感慨,一是觉得光阴如箭,二是觉得历史真的是在重复,而且好像是一个简单的、并没有多少升级进步的重复。
记得十六七年前,我曾在香港主持过二幢工业楼宇的重建,把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建的旧式工业楼拆掉,重建为设计布局更现代,既可以做一部分工业,又可以做办公的新型楼宇。香港政府对这一类新的建筑定义为IO(Industrial & Office),也就是工业加办公,而且定义了严格的补地价的标准,一幢楼内工业和办公的分配比例。当时的背景是香港的加工业大量搬往广东,工业楼出现空置,而因为内地的开放,大量内地公司和国外公司涌入香港做贸易,香港的办公楼租金飞升。IO建筑应运而生,记得当时重建的二幢楼都在建筑开始不久,楼花就被买完了。
再后来香港的经济转型深化,就连IO建筑内的一点作为样板房的工业也不需要了,再加上金融危机一来,中环的A级写字楼都跌价超过一半,IO的楼宇也就不需要了,IO这个词好多年也没人再提起了。
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今天重建工业楼宇为办公楼的事又回来了,这是在经过了近20年后。我相信当时因为投资了IO大厦而赚了钱或亏了钱的人都没有想到今天,今天的背景是香港经济已绑在了内地经济这辆快车上,服务业,特别是与金融服务相关的服务行业发展很快,香港的办公楼租金已逼近甚至许多已超过了历史高峰时的租金水平,重建工业楼又变成了一项好的投资。
与重建工业楼宇相似一起重复回来的还有很多事情,不过不再是简单的重复,都在重复中有了质的进步。像十多年前的中国概念股、红筹股的投资热,在经过了让投资者失望的阶段后,现在又回来了。不过这次来的不再是代表某个地区的窗口式的多元化企业,而是规模更大的、代表了某个行业的专业化企业,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公司的规模和重要性使得香港的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与香港经济脱节,它代表的不再是香港经济,而是中国内地的经济。中国银行最近在香港上市,认购盛况恰如十几年前的红筹热,但内里的实质变化已是天壤之别。
回首这十几年,香港本土的老企业、大企业能有大进步的不多。香港虽然一直是对内地投资最多的地方,但可惜的是,能在中国内地形成大产业、大品牌、有技术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香港企业的投资大都停留在一般的简单加工、贸易、地产等。短线的、投机性强的投资方式较多,这可能受制于香港的产业模式和经营心态。倒是欧美的企业,在中国从出口商品到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再到品牌、营销渠道、经营模式,深深地介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产业优势。
历史虽然重复,可重复的内容不一样,有人在重复中得到的是反省的机会和进步,有人在重复中得到的是不断地吃惊和挫折。再回首,短短的历史,不论是进步升级的重复还是简单循环的重复,历史教给我们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