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人生从失衡的轨道上拯救出来,高树楷踏上了马拉松的漫长跑道
文/本刊记者 尹生
幻灯片上,展示的是一个男子在各种场景下的奔跑情形,跑步机上、马路边、运动场上……从2004年11月至今,他跑过的路程已经超过1000公里。
这个不停奔跑着的男子叫高树楷。仅仅从身份看,身为全球最大的商务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Business Objects的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你会把他与某种高深的技术和管理理论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是那种你见上一眼就被咬定是行伍出身的人,向上直立的头发夹杂着些许白丝,方方的脸庞上总是带着憨憨的笑容,但它也可能在一秒时间内严肃得让你心生几分胆怯。
“你不觉得你有点像某个著名的电影角色吗?比如说阿甘?”
“我喜欢这部片子,前后看了四遍。”
“那它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跑步。不停地跑。”
“那你认为自己和他最像的是哪点?”
“简单。”
“你从他那里学到什么?”
“善知行止。”
“那你何时会停下来?”
“到了该‘止’的时候。”典型的阿甘式的回答。
悉尼马拉松
2005年9月11日,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悉尼城到著名的邦迪海滩之间,超过6万名的世界马拉松爱好者(其中甚至包括一部分伤残人士)汇集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马拉松大赛。高树楷和他身怀六甲的太太就藏身在人流之中,他的编号是1109。
比赛开始后,两个最不受欢迎的“意外”(下雨和天热)都发生了。不过信奉“既来之则安之”的高还是成为最终跑完全程(约45公里)的2000余名队员中的一员,这一次他连续跑了大约4个半小时。
“5个小时就算合格了,而4个小时就算不错的成绩,所以我是夹在中间。”高树楷显然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据他讲,赛前他的目标就是跑完全程,“而且跑完后还是能够健康开心的活着”。当然,这期间他不时自己吓自己的那些念头,比如腿突然抽筋,或者双脚因为长时间处于潮湿之中而烂掉,等等,事后倒成为他回忆的上好作料。
悉尼回来半年以后,高树楷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高峰:从Oracle公司亚太区负责应用产品渠道业务的副总裁转任Business Objects的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开始全面管理一家跨国公司的大中华区业务。甚至连著名安全软件公司赛门铁克的前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郑裕庆也心甘情愿成为他的副手。
“与他(高树楷)打交道很简单,他是典型的大智若愚的那种人,对手下很放权,精力旺盛,而且愿意帮你解决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属于同一类人,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都看得很重。”郑裕庆在从美国给记者打来电话时这样说。起初郑的正式角色是大中华区销售总监,而现在也升为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提起高跑马拉松的事,郑裕庆很是佩服高树楷,羡慕之余,仍然觉得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2006年6月,法国诺曼底芒什海岸边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高树楷缺席了这个他喜欢的比赛。“这次缺席是值得的!”因为他的太太(也是他跑马拉松的全职“助手”)刚刚为他生了一个重达8磅7安士的女儿。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对高树楷而言,马拉松实际带给他的更多。他发现在开始马拉松后的这段时间,工作效率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高了。“因为我的精力更加充沛,思路更加开阔。”他如此分析。他甚至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一场马拉松。在IBM的12年间,他的职位上升是“不快也不慢”,他总是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会坚持学习,然后做出自己的创新,然后得到提升。
“保持一个平常心态,努力过好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件事非常重要,过于急功近利有时适得其反,这正是马拉松精神的精髓。”他不认为自己是那种天生就能成大事的人,尽管小时候他曾决定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但到了20多岁后他发现这是没谱的事。有一点他想说但没说:只要你有马拉松精神,随着时间的累积效应,普通人也能变得不再那么普通。
出生在香港的高树楷在美国念完本科和硕士,并在加拿大多伦多的IBM分部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在12年后成为IBM中国区负责保险和证券业的总经理,而在加盟Business Objects前,他已是Oracle亚太区负责应用产品渠道业务的副总裁。但在到此为止的整个职业生涯期间,高树楷始终保持了从容以对的状态,一定会在业余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他一度代表香港赛马会打打壁球,每周都要抽出一个晚上出去打公开赛,周六、周日还要练球。
“这样生活就平衡一点,生活就有点寄托。”高树楷介绍说,像他这样在运动中寻求平衡的在商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他的前老板——Oracle创始人埃里森就是一个出色的帆船运动员,美国富豪福塞特是有名的探险家,eBay CEO梅格·惠特曼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就是曲棍球运动员,著名管理学">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是世界教师田径赛短跑(50-54岁)冠军获得者,并打破或平了多项世界记录。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内地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这里,大老板和大CEO仍然忙着赚更多的钱,至于业余活动,最多也就停留在打高尔夫的阶段,“王石爬山”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被当作一件稀奇事。
高树楷很快也体验到了这种质的差异及其内在根源。5年前,因为工作需要,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并安家上海。此前主要活动范围仅限美国、新加坡、韩国、香港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他,很快就感到中国滚滚向前的经济激情施加在老板和CEO们头上的紧箍咒。
“在中国真的很辛苦,有很多的生意要跑,有很多关系要疏通,有很多的知识要学,尤其是身处以节奏快著称的IT行业。”接下来将近3年,所有业余的活动都中断了,他成为随着经济潮流匍匐前行的人们中的一员。曾经生龙活虎的他感到自己越来越面临力不从心的折磨,生活进入一个痛苦的失衡期。
2004年10月底,在和一个朋友聚会时,高树楷和朋友不约而同谈到了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再也不能这样了,必须有所改变!”高树楷选择了马拉松——这个最需要方法、准备和毅力的挑战。
高树楷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我当时的体质根本跑不了马拉松,跑10分钟15分钟都辛苦,何况是4、5个小时!”但这有什么要紧的呢。他认为自己并不缺方法和毅力,需要的只是做好准备。
从2004年11月开始,高树楷先做“恢复体能”的跑步训练,每次只能跑10-15分钟,后来慢慢增加跑步时间。在参加悉尼马拉松比赛前,他开始采取短一中一长的训练搭配,分别跑30分钟,45分钟和一个小时,而在2005年7、8两个月,最长的一次可能要延续两到三个小时。
“很多时候的确想放弃,或者私下里说服自己,明年再来吧,因为我还要工作,当时负责整个亚太区,今天可能在澳大利亚,明天又可能到了印度,而过两天又得去韩国。但我知道我不能,因为是我给自己确立了这个目标。”如果某一段时间在外地出差没法跑,他回上海后一定会想办法把“任务”补上。
就这样跑啊跑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高树楷跑过的路程已经超过1000公里。而现在,他正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不但将马拉松的文化带入到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还要让它影响身边所有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员工办了健身卡,并在办公室里装了一台乒乓球桌,以供员工调剂身心之用。
“你还跑下去吗?”记者最后问道。
“会的。”高树楷说。他现在依然每周跑四次,三短一长,分别为30分钟和60分钟,以此来保持身体的状态。他打算明年又开始参加比赛,并争取将成绩提高到4个小时以内,因为那时他的女儿也大一些了,他的太太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和他一起分享整个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