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死 宴散——名人之死面面观



倡导快乐主义的伊壁鸠鲁说,“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趁着名声在,好好享受生活吧 

文/本刊记者  丁伟 

砰,枪响了!子弹射进了肯尼迪、范思哲、约翰·列侬、莫里吉奥·古奇、山西钢铁首富李海仓、兰州地产富豪刘恩谦、浙江船王严宝龙……的身体。他们倒在了血泊和惊恐中,也倒在了权力和脆弱中。时尚和商业从未如此动人心魄,却危机四伏。 

没有人能回避死亡,再显赫繁忙的人也拒绝不了死神的拜访。悲剧与财富往往有着不解之缘,比起普通人,据说明星的自杀率要高出4倍,而飞机失事更是夺走了无数名人的生命。不过,死亡并不完全恐怖,每个人都记得肯尼迪、猫王、黛安娜、张国荣、超人去世的时候自己在哪里。你也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时刻。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幸,名人可能更受名声和财富和压力所累,但一再集中发生的群体性的死亡现象,却不能不让人反思。“不要去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在为你敲响。”如果说名人死亡录是一幅社会生态畸形地图,那他们的死法大全应该成为一本人生“笑忘书”——“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魔鬼交易 

 名人之死 宴散——名人之死面面观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名人正好相反:“不知死,焉知生。”你不同凡人,人们期望你走得有特色,因车祸或老年痴呆而死掉太平常了,服药过量或年华老去又太没有创意了,名人要有传奇性的死法。 

你想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死法吗?比如,拍《大鲨鱼》的斯皮尔伯格被鲨鱼吃掉,演《出租车司机》的德尼罗被出租车撞死,发明视窗的比尔·盖茨被推出窗户,玩帆船赛的拉里·埃里森死于航行,马龙·白兰度厌食而死,莱文斯基窒息而死,大卫·科波菲尔消失在神秘的环境,雷石东被火烧死,泰格·伍兹被高尔夫球击中,Google兄弟被信息淹没……当然,这些调侃你切莫当真。 

据统计,自杀行为随季节变动而呈规律——春夏是高峰期,秋冬是低谷期。但无论自杀或他死,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一旦你成为明星,你就已经死了,已经被防腐处理过了,你必须面临狗仔队、隐私和安全、评论、成就丧失等压力。一位成功人士说,“我成功的一件事就是不再害怕死亡。”死神的适时出现,还挽救了许多名人的事业(猫王死前濒临破产)。你英年早逝,却从此不会因变老而伤害了尊严,永远定格在美好的时刻。 

电影《公民凯恩》留下了“玫瑰花蕾”的神秘遗言,商业史上也记载着一份长长的非正常死亡名单:开创IBM PC的埃斯特利奇死于坠机,米其林第四代掌门人爱德华死于船难,现代董事长郑梦宪跳楼自杀,古奇第二代传人莫里吉奥被前妻买凶所杀……然而,与中国企业家频频“过劳死”、暴力致死相比,国外很少有富豪系累死或被戕害。老洛克菲勒活了98岁,一次也没用过为他设置的私人病房。温州富商周祖豹生前有6个保镖,却仍在自家门口被刺14刀。 

由于猎奇、名利和精神贫乏,大众媒体也最欢迎与欲望、暴力、金钱拜物教相关的新闻,尤其是富豪们的私生活,当他们无论怎么死亡的时候,都格外吸引眼球。 

宴散 

国外也有企业管理者“过劳死”,但像中国频繁累死的现象实属罕见。1999年,春都董事长高凤来心脏病突发(刚A股上市)。2001年,青岛啤酒彭作义游泳时猝死(56岁)。2004年,爱立信前总裁杨迈健身时猝死(54岁)。网易前CEO孙德棣死于胃癌(38岁)。王均瑶死于肠癌(38岁)。2005年,陈逸飞死于胃出血(59岁)。2006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死于淋巴癌(57岁)…… 

奥登诗曰:“无人知晓癌症的病因,尽管有人装作知晓;就像一个隐藏的刺客,它等着给你一刀。” 

如果说这些企业家为事业透支、付出了生命,那另一种献身精神也许值得赞赏。2004年4月,麦当劳CEO坎塔卢波心脏病突发,据说因为食用了太多汉堡、薯条。此前他还刚刚发起“反肥胖战略”的公关活动,提倡健康饮食和运动,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快餐食品的危害性。而继任者查利·贝尔上任不到一年,也因肠癌而去世。所谓死得其所。 

古代也有陈逸飞这样的艺术家,《韩熙载夜宴图》表达了享乐人生(电影《夜宴》与之无关),依次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最后一幕叫《宴散》。 

有名有钱为什么不能活得轻松潇洒呢?杰里·莱文从1997年其子被害后就一直患抑郁症,被迫离开美国在线后,他和未婚妻开了月景诊所,专为明星和高级经理人设计治疗计划。“生活的创伤远比生意上的任何问题严重得多,当了CEO,你就完全偏离了生活。”莱文又重新感受到了孩提时学当犹太教士体会到的那种灵性。也许他原本入错了行。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作为隐喻的疾病》中写道。“结核病通常被想象成一种贫困的、匮乏的病,与之形成对照,癌症是中产阶级生活导致的病,与富裕、奢华相联系的病。但是,结核病提供了一种从容的死法,而癌症却提供了一种骇人的痛楚的死法。” 

不幸之有幸,疾病至少能擦亮人的眼睛,提供一个最终行善的机会。在黑泽明的电影《生之欲》(1952)中,年届六旬的公务员获悉自己胃癌已晚期,只有一年可活了,就辞去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投身到邻近一个贫民窟的事业,反对他曾为之效劳的衙门。有些富人生前就设立基金会,“及时行善”。 

作为隐喻的死亡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约翰·列侬唱道:“他们希望的是将我钉在十字架上”,结果自己却被一个疯狂的歌迷杀害。与偶像告别,罗大佑玩了第一次,俗气得令人垂头丧气;张国荣玩了最后一次,仓促得令人触目惊心。索尔·贝娄曾经把诺贝尔文学奖比作“死亡之吻”,并在小说《拉维尔斯坦》中写道:“再没有比怕死更布尔乔亚的了。” 

有的死亡充满创意。作为美国商业罪案史上的里程碑,64岁的安然创始人肯尼斯·雷被判45年监禁,今年7月5日,他却因心脏病去世。另有说法雷并没有死,他在权贵朋友的协助下人间蒸发,潜逃至瑞典隐居,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飘》的女主角说,“死亡,纳税,生孩子!这三件事,哪一件也没有合适的时间容你选择的。”但在澳大利亚,这都可以。1979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废除遗产税,当年7月初死亡率突然上升,6月底降幅则相当惊人,每20起可能死亡中,就有一起被推迟,以逃脱全额遗产税。 

死亡还带来衍生产品。许多保险公司推出了绑架勒索险。温州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们签订了“死亡协议”(谁被暗杀,公司补贴1000万元)。2004年底,有防弹功能的“安全膜”忽然在浙江商界流行,浙江个私民营企业协会还正式发文推广。死亡也嫌贫爱富。2006年9月,有报道说,重庆警方成立相关办公室,将为128位知名企业家提供专门保护。 

然而,诸多中国企业家的他杀和自杀令人感到沉重悲哀。老总遇害事件一直没有停止,由劳资冲突变为贫富对立,由“杀仇”而“杀富”。李海仓、周祖豹、陈世贤(在澳门被赌徒杀害)、陈仕明(被小偷杀害)、陈斌剑(在歌舞厅被人捅死)……他们为社会转型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数据:自1980年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自杀。1993年,上海大众集团董事长方宏跳楼;1997年,贵州习酒陈星国开枪自杀;2003年,浙江东方集团朱云龙在办公室上吊;河南首富乔金岭自杀;2005年,山西鑫龙董事长赵恩龙跳楼。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徐凯在酒店上吊(生前曾与出租车司机谈自杀方式);山东德州晶华董事长苗建中因抑郁症自缢……他们也倒在了自己的脆弱和身心健康问题上。 

死亡成为一种象征。小说《武士们》写了60年代法国的一些思想家,他们结局都很悲惨:萨特车祸,拉康暴病,福科艾滋病,阿尔都塞精神病……以至于德里达(2004年10月去世)说:“我不得不独自漂泊……每一种死亡都是惟一的,但当看到同一代人中一再发生的一系列异乎寻常的死亡时,我们能说什么呢?” 

讣闻 

在希腊,人死后没有讣闻,人们只问一句话,他生前有激情吗? 

当名人死了,成为一桩社会文化事件后,他们就留在报刊的讣闻版和人们的记忆中了。讣闻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概括,是关于他的最后评价。国外的悼辞充斥感伤怀念,中国的偏于正统严肃。据统计,《纽约邮报》大多数悼文是犹太人的,《纽约时报》各种人的悼文都刊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那些公司董事长们,海军将军的悼辞比陆军将军长,建筑师的要比工程师的精彩,画家似乎都在纽约的伍斯托克去世。 

国际大公司都留存着一份不公开的死亡记录。自前CEO凯拉莫1988年死后,自杀在诺基亚就非常敏感。其前中国总裁宏科瓦拉1990年代中期被召回芬兰,还有两年退休却被解雇了,他当天举枪自尽。此事在公司内部也未提及。1994年,迪斯尼的二号人物威尔斯飞机失事,失去了最重要的搭档,艾斯纳的管理就失衡了,暴政最终导致悲剧。 

不是每个名人都要与新闻媒体打交道,但人生而平等,死亦如是,任何人的一生都毫无例外地浓缩在讣闻中。一位企业家说,希望向下一代交接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太糟糕。有人告诉他,那将取决于悼文作者。悼文作者是“坏消息先生”,但你早晚得进入他们的视野。国外大报有“重点监控人员名单”,全是年迈但依旧健在的世界级领袖,记者们平时报道各种消息,但悼文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他只关心最终的结果。 

《纽约时报》关于邱吉尔的讣闻在他去世前两周就写好了,开头引用了艾略特的名句:“世界就这样结束/世界就这样结束/没有砰然巨响/只是一声唏嘘。” 

倡导快乐主义的伊壁鸠鲁说,“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在了。”企业领导人应像罗马皇帝一样,在他们的耳边低声说:“你也一定会死的。”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说,人会死,但机构可以永生。 

一次,有人问一位名人,希望别人记住他的什么成就?他答道“永远”。这种幸运你无法预测,时间是惟一不会错的评论家。你可能渴望得到后人的认同。伍迪·艾伦被问及是否想一直活跃在屏幕上,他回答说,我宁愿活在我的住所里。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能对名人说的最好的话就是:趁着名声在,好好享受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0853.html

更多阅读

桔梗之死………… 桔梗之死第几集

我很喜欢看《犬夜叉》,以前是,现在也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犬夜叉》里有种特殊的东西吸引着我,《犬夜叉》的粉丝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犬薇迷,一类是犬桔迷,我算是犬桔迷里的吧。《犬夜叉》里的主人公犬夜叉有两位女友,一位是桔梗,一位是戈

恶人自有恶人磨:酷吏来俊臣之死

酷吏周兴死后,同样也是酷吏的来俊臣会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呢?他没有。他觉得自己有两大优势,一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哪两大优势呢?第一,他忠诚于皇帝。来俊臣在自己的名著《罗织经》里首先就讲忠君。忠到什么程度呢?“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

股市实战经验漫谈之六:盯盘是散户的死穴

股市实战经验漫谈之六盯盘是散户的死穴笔者有个朋友在一家私募基金做操盘手,响亮的名号和优越的待遇让人艳羡。但是前两天碰面的时候他却向我诉苦了,他说他的工作单调乏味而且又昧良心。我笑说,昧点良心是有点,但操纵股票那多威风啊!怎么

鼬鼠之死 鼬鼠之歌

鼬鼠之死有一只勤劳的鼬鼠,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储存食物,建的二十多个“粮仓”都装满了,十只鼬鼠一生都吃不完。直到有一天,鼬鼠老了,跑不动了,它躲在自己的粮仓里,准备安度晚年。没想到,后来它饿死了。原来,鼬鼠的牙齿长得非常快,必须

张成泽之死震撼中国 金正恩处死张成泽现场

朝鲜金正恩政权以极其快速、残忍的方式处决了朝鲜曾经的二号实权人物张成泽,震动世界。张成泽之死震撼中国,给中国出了难题,也让中国大陆民众反思中共独裁政权;中朝的商业合同或也泡汤。这次朝鲜共产党政权以极迅速、极残忍、极荒谬的

声明:《名人之死 宴散——名人之死面面观》为网友向前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