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需要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站到更主动和更原创式的地位上。在哪里制造不重要,谁组织和创造了这个过程才重要
文/宁高宁
最近去美国,在商场里发现了一件事有些让我吃惊,这就是有几种中国制造的小商品,如运动鞋、小电器、蜡烛,在美国商场中的售价便宜过同样商品在中国的价格。过去我们都说中国出口的商品在国内成本很低,但到了国外市场就会卖得很贵。可现在已有些不同。或许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有些商品(我相信以后会更多),在中国制造,到了美国,卖得并不比在中国贵。而这样长远下去,又意味着什么?我不想从国际收支、贸易平衡、货币汇率等宏观经济角度来说这件事,更不想把它再带上很重的民族情绪。我想仅仅从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出发,这件事可能会再一次给我们带来启发。
中国的出口顺差已变成很政治化的话题了,中国人甚至在有些场合像犯了错一样对自己出口太多而感到内疚。可细想一下,中国的出口与日本甚至韩国的出口是不一样的,原因是造成这些出口的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除去一些原料性和粗加工的产品,中国处在“被动出口”的商业地位上,主动的、原发性(虽然是原产地)的出口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很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跨国企业把它的商业模式在国际层面上重新设计了,而且这种模式有越来越坚固的趋势。
不像在日本看到的汽车、电视机和在美国、欧洲看到的基本是一样的,在国外看到的很多中国造商品在国内市场是看不到的。因为国外的进口商不仅仅是在中国购买了这些商品,他们走得更远,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上,或者说产品的价值链上他们拉得更长,他们在设计、用料、工艺、成本,甚至包装、物流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当然还有许多企业有自己投资的加工厂。在他们没有满意的营销渠道之前,他们不想也不允许别人在中国销售这些产品,当然在技术、品牌、分销渠道等环节这些企业就更是有多年的积累。这些企业才是帮中国增加出口的“主动出口商”,我们有时遇到某家国外的大客户因为自身业务调整使我们某项业务受到很大拖累,他一不“主动”,搞得我们很被动了,因为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不同。
为什么中国造的商品可以在纽约卖得比北京便宜,同样品牌,同样质量,我想是因为组织整个这些环节的企业把这些环节组织得更顺畅、更有效率了,他们也要竞争,也要减价,但企业的盈利还在上升,因为成本更低了。美国这几年大的零售企业和消费品企业都在大力整合销售渠道,减少层次,高效物流配送,他们在国内的销售费用可能不比中国高。
前几天香港Esprit的邢李源又配销公司股份套现,公司的股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升了30多倍。从公司商业模式的进步上,我觉得他是香港最成功的商人。他从一家制衣厂开始,买了亚洲的经销和品牌,又买了欧洲的,又买了美国的,成了一家原创性的服装企业,公司价值大幅上升。中国的TCL前几年买了欧洲的企业,战略目的也一定是想把企业带到新的商业模式中去,听说最近遇到些困难。我不知道其中整合难度有多大,但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上不走出更接近市场的这一步就难有好的发展。
一说中国造,往往避免不了内含的民族情结。记得几年前有位香港商人在自己出口的服装上把Made in China改成Made by the Chinese(中国人造),显示了更强的民族自豪感。可这些解决不了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上的缺陷,企业的竞争需要它在商业模式上站到更主动和更原创式的地位上。在哪里制造不重要,谁组织和创造了这个过程才重要。这不仅在出口市场上,在国内市场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