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假设,新东方选择了成为上市公司,就与世界一流大学的非赢利之路分道扬镳了
中国民办教育的骄子新东方在纽约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超过1.1亿美元。新东方的创始人,“留学教父”俞敏洪以20亿身价成为“中国最富的英语教师”。不止一次,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东方上市不是为了钱,募集到的1亿多美元存在银行没用。真正的企业家都懂得上市是最昂贵的融资方式。所以,当资金需求短缺时首先要争取以债权融资方式满足,而当资金充裕时应回购股票。新东方高成本融资、低收益投资的方式犹如借高利贷去买国库券,实难向投资人交待。感慨新东方没有一个好IR(投资者关系)的同时,不由得想:新东方为什么要上市、不上市会怎样?
黄仁宇说得好:“历史上的原因只有一个诸种原因的总原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原因。”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公募已成历史事实,其“总原因”必定是充分的。根据俞敏洪的话,筹资并非新东方上市总原因里的首要因素。
办好外语培训机构的关键条件只有一个:师资。有了教师,租用几间寒暑期间空置的“阶梯教室”,就可以开课了。学生课前交费,教师课后领钱,资本在整个游戏中只是无足轻重的配角。例如,新东方招股章程披露学员在开课前半年已报名交费,账上的预收学费达到了9位数。它的运营不仅不需要资本的注入,反而可以对外投资(至少可以存银行吃利息)。
企业制度的本质是根据要素的贡献和稀缺性而制度化的责、权、利划分方案。比如供应商收取货款、债权人获得本利、员工领取薪酬……资本所得却要在企业偿付一切成本费用之后,即所谓的“剩余索取”。由于资本的不可或缺,并且乐于承担颗粒无收的风险,所以多数企业均以资本为核心,其它要素环绕配置。投资方被称为母公司,被投资方则被称为子公司,它们间的“上下级”关系一目了然。如果子公司要解体出来,必须找到两笔资本:一是赎身(即Buy out)费用,二是构建新平台并维持其运营的本钱。总之,资本成为构建并维持企业成一个整体的刚性纽带。
在新东方等外语教育机构中资本的贡献不大,其享有的权、利也极为有限。当年,各路“诸侯”名为新东方副校长,但并不在学校拿工资。他们借用新东方的品牌号召力,经营着各自的自留地。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模式,吸引人才迅速做大,的确是俞敏洪的最佳选择。但不投资、少投资的方式也使资本的纽带作用在新东方的构建中缺席。任课教师想的是挣高薪、打短工,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是兼职挣“外快”的;高层争的是利益分配、“肥瘦”均衡。资本纽带的缺失是前些年新东方高层震荡,数度濒于解体的根源。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新东方引进投资机构、海外上市的根本原因。
但将资本这个非必要因素强行引入新东方不是没有负作用的。当年新东方营业收入(既学员交纳的学费)中有80%以上是教师的课时费。当逐利的资本介入后,上述比例降为40%。假设学生的付出一定,资本多拿一点、“知本”必然少得一分。对学生来说性价比下降了,对教师来说被剥削的程度加重了。于是,才华横溢的新东方讲师“换码头”有了动机,学生另投明师有了理由,竞争对手的生存有了根据……
那么,新东方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呢?有,那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非赢利之路,是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普林斯顿之路。美国私立高校中非赢利性与赢利性的各占一半,但后者的学术水平和声望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新东方定位于非赢利教育机构,学费可以降低50%、教师待遇还能再提高30%。俞敏洪的身价也许没有现在高,但新东方与中国一流私立大学却近了。而且,他仍将是“最富的教师”,收入不会低于哈佛大学校长。历史没有假设,新东方选择了成为上市公司,与哈佛这样的非赢利大学分道扬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