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成功应对日渐深入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的过程,也是建立中国生产方式的过程
文/高世楫
中国的制造业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企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产业经验,在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同时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法律金融服务等外部环境也大大改善,使我们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合格的产品。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是不容易搬动的。
但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财富》杂志2006年11月的封面,赫然是“越南制造”的标题。此前也有许多关于印度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报道。所以中国需要警惕,需要积极调整应对国际竞争。调整的方向,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增加值,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降低地价、减免税收、压缩工资、放任污染是没有出路的。
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各类企业只要充分利用中国在要素构成、市场规模和产业经验方面的综合优势,就可以保持竞争力。我认为要充分考虑市场规模、技术来源和人才供给三个方面的因素,充分把握这三个变量,中国的企业就以独特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
一,中国本土的市场会非常地巨大,需求层次很多,从最高端的到最低端的产品都有较大的规模,这为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生存空间。
二,中国企业可以选择独特的技术组合。中国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选择各种不同水平的技术,使总的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三,中国有多层次的人才供给。中国现在每年近500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技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更多的非熟练劳动工人。
美国为应对国内市场庞大、劳动力短缺而发明了大规模生产方式。日本因自然资源短缺、劳动力素质高、面对全球市场且最早理解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意义,所以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发明了准时生产方式。中国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市场一体化深入、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渗透、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环境,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组合各种要素优势,找到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而这些企业寻找竞争优势的结果,就可能会发现新的生产方式。
早期,比亚迪为了降低资本品投资,大量以工人替代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用劳动来代替资本。现在,为了应对人力成本上升、适应产品结构调整,比亚迪又开始引入用新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替代工人,这都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合理选择。
所以,在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和政府都没有必要惊慌。特别要强调的,是政府应该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出发,加快建立对工人的基本劳动权利的保护,加强生产条件、生产安全方面的监管,严格环境执法,惩处污染企业。同时,推进两税合一,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会迫使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政府必须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准入门槛和运作成本,特别是要鼓励所有人创业。
在一段时间之内,较高的性价比还会是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所在。当企业总体技术能力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时,当然要通过改进、控制成本来获得生存权,求得发展。发展之后再通过加强研究开发、通过创新来获取更多、更可持续的利润。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目前拥有的综合优势,不只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还有整体市场的优势、后发的优势。而中国企业成功应对日渐深入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的过程,也是建立中国生产方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