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升值必然成为欧洲内部贸易率提升的动力,相同的,美元贬值也必然成为亚洲地区经济整合的新动力
文/王建
今年,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有三件大事值得关注: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启动;二是日本和韩国决定从1月份开始就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展开新一轮谈判,并力争在年底前签署正式协议;三是中国和韩国商定于2005年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民间研究项目。这些进展固然可喜,但与现实的经济联系和人们的期望值相比,亚洲国家之间主动整合的步伐迈得并不那么快。
内部贸易渐成主导
亚洲国家走到一起的理由
90年代亚洲地区对内对外总的贸易量大概从一万亿美元增加到了两万亿美元,其中内部贸易不到三成,但是在新增的贸易额中,内部贸易占到了一半。从存量来看,当时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是很高,但趋势是在迅速提高。最近,我看到一份新的资料,目前亚洲地区的内部贸易已经超过50%,十年之内亚洲的内部贸易已经接近欧洲结盟之前的——欧盟启动之前,欧洲的内部贸易率刚过60%。欧洲正是因为内部贸易高于外部贸易,然后提出了欧洲共同市场,再到欧盟,最后实现了统一货币。
欧盟成立五年之后,到2003年内部贸易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差不多到了80%。内部贸易率高有一个好处:虽然去年以来欧元一个劲地升值——这会削弱欧元区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但是欧盟国家好像感觉不到欧元升值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不管是欧洲央行,还是德国、法国都说升值是好事,直到现在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制止欧元升值的趋势。实际上,亚洲地区内部贸易率提高的速度应该比欧盟快。2003年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已经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含香港)了。韩国2003年新增的贸易中,与中国的贸易也占第一位,而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大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用自己廉价的生产要素,吸引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把产业转移到中国来。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增长也很快,过去台商、日商、韩商到中国主要是考虑出口,但是现在内销的比重已达到了30%、40%,而且还在上升。
有人称亚洲地区现在是双中心:日本是技术开发中心,中国是产品制造中心。日本开发出最尖端的技术,然后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生产元器件。这些元器件进到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组装,然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和欧盟,或返销到日本。
这种形式推动了内部贸易的增加。中国去年对美国是1240亿美元(美方统计)的顺差,而我们的贸易顺差只增加了255亿。实际上,中国对美的顺差转化为中国对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逆差。也就是说,中国从美国拿了一千亿美元来,这一千亿美元主要用在从亚洲各国进口产品。即中国和日、韩及东盟国家和港台地区是零配件的贸易关系。
过去,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贸易渠道,现在则都向中国聚拢。亚洲产业链的重组是以中国为核心展开的,其中有日本、韩国、台湾的资金、技术,有东盟国家的原材料供给,再加上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这个趋势刚刚开始,方兴未艾。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还远远没有被经济增长吸收。
美元贬值将成为
推动亚洲整合的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洲整合能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之间,日韩、中韩都已把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提上了日程,但是中日之间依然处在抵触与观望的状态。现在人们把中日之间的关系称为“政冷经热”(大陆与台湾有类似之处)。但“经济热”早晚会促使大家走到一起。还有一个推动整合的重要因素就是美元贬值。我认为美元贬值会成为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力。现在亚洲国家之间的内部贸易超过50%,在新增贸易中估计超过70%,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彼此之间的贸易结算仍然主要使用美元,外汇储备也是用美元。现在美元不稳定,如果继续贬值,对亚洲国家来说是最大的伤害。亚洲国家用美元做交易是因为美元过去是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他的货币也是最稳定的。虽然日本过去是世界第二大国,但是在国际上用日元结算的不是很多。即便是日本,在对亚洲和世界的贸易中,用日元结算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大概也就是20%。日元储备在国际货币中的比重不到10%。从二战以后美元就是核心,70年代初,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以后,实际上美元和黄金脱了钩,但是亚洲货币跟美元并没有脱钩。欧洲货币当时是以马克为核心浮动。这样的货币体系延续下来,日、港、韩、台基本都是单个和美国产生生产和流通的产业贸易链关系,不像今天一样,亚洲地区已经开始整合成一大片。
欧盟的进出口,对“美元区(美国和亚洲盯住美元的地区)”的出口大概只占15%,有80%在内部,还有5%在非洲和地中海。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升值100%对欧元区的影响就是15%,但是美元的变动对中国的影响就是100%,对日本来说也是100%。美元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动对亚洲造成了太大的贸易不确定性和外汇储备损失的可能,还有投资关系、核算关系不稳定。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如果使用的货币是稳定的,对双方都有好处。大家之所以用处于中心地位的货币做贸易,就像用英语沟通一样,有这种语言大家就可以做交流,没有这种语言彼此就很麻烦。如果汇率经常波动,就会阻止贸易和投资。
所以美元贬值的因素必然促使内部贸易率越来越高的亚洲国家走到一起。当经济联系发生到一定密切程度的同时,亚洲国家一定会把政治障碍抛开:因为大家首先要吃饭,要保自己的经济发展。政治家可以讲得慷慨激昂,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增长,没有就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贫困,这样的政府老百姓肯定不喜欢。所以一定会有那些能够代表老百姓、企业家和亚洲地区共同利益的领导站出来推动这个事情。
欧元的升值必然成为欧洲内部贸易率提升的动力,现在亚洲的内部贸易量这么大,完全可以用美元之外的货币来避险。亚洲需要推出共同货币“亚元”,学界喊了那么多年,但很多人认为那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我看随着美元的贬值,这一天一定会提前到来。今年美元一定会持续贬值,美元的危机迟早会到来。美元现在没有发生危机是因为房地产泡沫还没有破,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的话,美元的危机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金融动荡,就会迫使亚洲国家更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外部条件越恶劣,越迫使亚洲国家走到一起。
现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不是围绕日本整合,而是围绕中国整合,所以中国现在在东盟国家影响力很大。当然中国的整合也离不开日本,中日两国应该在政治方面改善关系。大家都要有大国心态。大国心态就是不要计较小事,把各国的共同利益摆在桌面上谈,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各国人民的富裕。
亚洲货币的中心
人民币还是亚元?
如果美元持续贬值,美国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难以维持,就必须减少贸易逆差。有人讲美元贬值40%,有可能使美国的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6%减少到2%。但贬值以后,美国的逆差减少了,亚洲地区对美的出口也会减少,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拉力也消失了。这种情况下,亚洲地区必须考虑开拓自己的内需。实际上,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潜在市场,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储蓄。一旦美国的需求出现收缩,亚洲地区的供给由于外部需求停滞无法增长,就要考虑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虽然日本人均GDP高,但是现在面临着泡沫破裂以后各方面的难题。中国前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9.2%的增长,2004年可能超过10%了,也可能是9.7%。去年中国农业丰收,农民收入增长第一次超过城市。根据以前的经验,中国只要出现农业丰收,第二年农村消费市场一定非常好,随着农村市场的扩大,今年国内的市场一定会比去年好。
所以说,如果美元发生危机,有能力拉动亚洲地区需求,带动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只有中国。从这点来说,越是外部环境恶劣,越是美国发生金融动荡,欧洲、美国都发生问题的话,亚洲地区的整合速度必然会加快,会推动亚洲地区,包括中日韩贸易区的快速增长,呼之欲出的就是亚元。
不过,共同货币操作起来要比实现贸易自由化复杂。所以我估计先是一国一国单边地进行。2005年1月1号开始,俄罗斯已经同意中俄边界的贸易结算可以使用人民币。如果美元再继续贬值,亚洲其它地区也可能会考虑推行用人民币结算,比如说东盟国家。中国和韩国之间也可以用人民币做贸易。韩国现在的贸易主要依靠中国。
韩元最近涨得很厉害。2004年11月2日,美联储宣布升息以后第二天,韩国就减息。为什么?如果韩元升值,将打击它的出口。现在韩国内需不好,老百姓的消费萎靡不振,企业家不愿意投资。韩国现在惟一提振自己经济的手段就是出口。如果韩元随美元升值了,他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2004年12月份韩国开始在市场上抛售韩元,压抑韩元的汇率。所以韩国的外汇储备大大增加,到年底已经接近两千亿美元。但大量抛售韩元最后可能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就跟中国一样,收入一大堆外汇,没有什么大的用处,还得到美国市场做投资,还得考虑保值增值的问题。现在美元这么不稳定,会给韩国带来很大压力。
现在中韩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的量已经相当大了,有相当多的人民币沉淀在韩国,在韩国的中国银行已经向国内提出了人民币贷款业务的申请。中越边贸早就使用了人民币。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还不是很大,但是现在增长得很快,增长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协商用人民币结算,也是有可能的。从趋势上看,一定是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开始以人民币结算,比如说中韩贸易,甚至韩台贸易,或者东盟名国之间的贸易,都可用人民币结算。到最后,亚洲地区用于结算的核心货币可能就是人民币。
如果这种潮流真的出现,日本可能就会放下架子,考虑“亚元”,否则这样下去日元就会被淘汰出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