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连个体命运、公司前景、甚至国家声誉的多方博弈
文/本刊记者 程苓峰
通过重组救活中国航油(新加坡)而不是任其破产,是一个能够满足各方利益的选择。中方保住国有资产、新方挽回国际声誉、股民不必血本无归、航油集团卷土重来、淡马锡名利双收、戴罪立功者荚长斌全身而退、而陈久霖,至少也会心中释然、少却遗憾。
方向清晰,路径却难免曲折。其实到记者采写此稿为止,这还是一次很难看得通透的重组。中新两国能否保持默契?淡马锡会多大程度地涉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方可有作为?重组本身如何为中国航油发展埋下契机?陈久霖最终命运如何?如此种种都是悬而未决的命题,处于各方力量的博弈之中。
围绕核心方案展开
《中国企业家》获悉,中国航油(新加坡)的重组计划正围绕一个核心方案展开。其大致骨架是:原持有中国航油(新加坡)60%股份的中国航油集团投进5000万美元,原持有中国航油(新加坡)2%股份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同样投进5000万美元;二者作为两大股东,并另外引进一到两家战略投资者。同时,中国航油(新加坡)所欠国内银团的1.2亿美元贷款后延,用公司将来的利润在5到7年内偿还。
对此方案,陈久霖直言还有不足之处。虽然早已遭到解职并不能参与重组,这位前掌门人显然对公司情况和重组局势都了如指掌,而且极为关切。
据航油集团有关人士说,陈久霖认为,“如此重组的最大弊端是负债太大,公司仍需要逐年用现金来支付债务,这会导致发展资金的缺乏。救助是为让其发展,而如果缺少发展资金,救助还有什么意义?只有公司财力能够支撑长远发展,才能赢得公信力、给股东真正的信心。”
他认为,“第一,不用现金支付债务,将债务总额按照国际惯例折扣30%后换成可转换债券;股民在5年后再决定将债券换为股票还是现金。这种安排的优点在于,5年中赚到的利润可以被投入长远发展;如果5年后公司盈利增强,股民则可能将债券换做股票。”
“第二,劝说淡马锡追加投资到1亿美元,相应的,中国航油集团将其拥有的京津航油管线的49%股份作价5000万美元注入中国航油(新加坡)。期望以重组双方的更大投入增强公众信心,使股票更快回升。而京津航油管线作为一个进口航油渠道,与中国航油(新加坡)的航油进口业务有协同效应,这块优良资产完全可以通过评估获得升值。”
这两个调整实现之后,中国航油集团的股份将由现在的60%下降到55%,淡马锡由2%增长到25%。而相应的债务偿还细节则是:亏损总额5.5亿美元,减去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配售15%股份获得的1.07亿、中国航油(新加坡)未分红利1000万、现金2600万,得到总负债4.07亿美元。按照国际惯例给予负债65%的折扣,实际负债2.65亿。再减去中国航油集团和淡马锡注入的总共1.5亿,实际需要偿付的债务金额是1.15亿美元,也就是在未来5年中只需每年偿还2300万美元。
“5.5亿听起来吓人,其实仔细分析并不可怕,”据陈久霖说,“中国航油(新加坡)2004年的正常利润在6000万美元,三分之一还债,三分之二投入发展,会有一个值得乐观的前景。”
中新之间的默契?
新加坡政府对中国航油的态度一开始就明白无疑。其最高法院并没有接受中国航油的“破产”请求,而是对其进行重组。
不过,就在新加坡方面为重组出钱出力的同时,中国国内关于谁会参与重组的争执声还此起彼伏,一时难辨真伪。
12月初,有国内和海外媒体同时报道,中国政府要求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参与重组计划,国资委一位局长证实:“中石油、中石化的加入,主要目的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此之前的11月初,中国航油总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股东中,中国航油集团控股51%之外,中石油占股20%,中石化占股29%。依事态走向,两寡头出手合情合理。
但是,此番观点随即被中石化和中海油高层否定,他们的理由是:重组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且“中国航油还不拥有完整的石油产业链,而其航油供应的垄断权也很可能被打破。”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石油界高层认为,在航油市场尚末开放的情况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更愿选择“隔岸观火”。
几乎同时,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也被传说将投资中国航油以协助重组。国航刚在香港上市并筹集到近11亿美元,中国航油是其最重要的航油提供商。但是这一传言也立即被国航发言人否认。而当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六家银行还将继续为中国航油提供贷款以供其度过难关的消息一出,就有某体制内媒体强烈质疑,放出“在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应该按照市场法则办事”的论调。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加坡最高领导人几番出面做积极并颇具深意的评价。其内阁资政李光耀点明:“中国方面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处理中国航油事件是个很好的发展,如果中资企业今后要在海外上市集资,就必须维护它们的可靠信誉。”而现任总理兼财政部长李显龙则在某场合为中国航油做理性开脱:“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不时都会面对困难……”,而更在另一个场合提醒:“中国航油事件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取决于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对此,身处旋涡中心的陈久霖似乎对这些政治符号极为敏感,他表示:“只有中新联手使重组成功、并最好扶持中国航油重新辉煌,才最能挽回新加坡的名誉、才能擦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远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中国航油重新崛起的故事才是最好的宣传。新加坡已经看明白了这一点,现在,‘球’在中国的手中。”
中国航油与陈久霖的命运
一家在海外经营并上市的国有企业,注定要在两种语言和思路中左右逢缘。这种与生俱来的尴尬已经在中国航油的重组中浮出水面。
知情人士透露,在陈久霖免职之后,中国航油集团派往的重组小组与新加坡方面的合作并不和谐。新加坡商业调查局、审计公司普华、独立董事三方面共同抱怨中方人员英语不熟练和办事效率低下,即使在数位翻译的帮助下,双方仍然沟通不畅。对此,经常奔走于中新两地的新加坡传媒电台总裁石惠敏则发现了深层次的担忧,她借《中国企业家》发问:“陈久霖之后,到哪里找到让新加坡资本市场和中国的国有控股方都满意的CEO?”
在当地商界眼里,在国际石油市场闯荡7年、英语流利兼顾中西的陈久霖颇有价值。新加坡前国会议员、龙置地集团执行主席白振华就不讳言陈久霖“东山再起”的可能。而不光是商界朋友的帮衬,陈久霖也在为自己寻找说辞:
“西方公司的聘用准则是,对从来没有犯过错的人会非常谨慎,而对遭受过挫折的人,在具体分析其挫折原因后可能委以重任。这植根于西方哲学,他们知道人人都会犯错,没有犯过错的人是很难托付的。李光耀资政最近评价我是一个‘聪明、出身贫寒、但迅速成功的年轻人’,这不啻是又给了我一个机会。”
但是,国内的用人思路似乎与这种逻辑似乎相去甚远。一位观察人士对陈久霖的“复出”渴望不以为然,“对犯了错误的人,废掉是合理并且保险的选择,重新起用则要担当极大的风险,需要极大的魄力,这几乎是国企官员任免的常态。”《中国企业家》得到的消息称,重组之后,现任中国航油集团董事长海连城将隐退,集团总经理兼中国航油(新加坡)董事长荚长斌去职,陈久霖接受处罚;而重掌中国航油的人物很可能来自中石油和中石化。
然而,即使要找到一个令多方满意的合适人选可能还颇费周折,但淡马锡加入重组这一事实,却越来越把中、新两方融合在一起,也为中国航油未来的发展埋下一个契子。
在陈久霖任下,中国航油已经为搭建完善的石油产业链进行多次并购,最近也是最大的一次是2004年8月从三个印尼商人手里间接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20.6%的股份,SPC是本区域最大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具有完整的石油供应链。不过,中国航油因为此次债务危机已经在11月解除了收购协议。
但是,此次加入中国航油重组并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的淡马锡,是SPC控股公司、新加坡吉宝的控股公司。陈久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既然淡马锡将拥有中国航油(新加坡)的大额股份,它的控股孙公司SPC和中国航油之间的合作甚至合并的可能大大增强。你知道,淡马锡是希望看到中国航油再度崛起的。”
在此次亏损事件之前,中国航油(新加坡)与淡马锡已开始合作一个拥有60万吨油库码头和15条海上加油船的海上加油项目,双方各占40%和30%的股份。同时,中国航油(新加坡)在中东某油库区握有20%的股份,这是新加坡所缺乏的资源,而且,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石油市场。陈久霖认为,这些因素将有可能促使SPC和中国航油(新加坡)的合并,如果此事成功,新公司的年营业额将达60亿美元,会是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论说,石油作为国家级的战略资源、中国航油事件关联到国家声誉,这是中国航油(新加坡)重组和再发展的大背景。但是,中新高层之间是否达成了默契,是否有合适人选来衔接两方利益,在顺应国家意志的同时成功驾驭市场,才将真正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