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管理咨询业年度回顾
咨询公司想再上新台阶,已是“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文/赵民
我经常在各种场合把创办咨询公司比作下围棋:入门容易入段(位)难。只要是个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只要有十万元钱,只要有一点个人关系资源(父母,同学,同乡,老师等),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或想创业当老板,那么,你就可以买几本公开出版的关于咨询方法的书,就很容易入门,办一个名号响当当的咨询公司。但是,2004年中国的咨询行业,已经是围棋下到了中盘,虽然学棋的新手不断增加,而且新手们进步似乎也挺快,但围棋的段位台阶已然成形,想跨上业余一级,或一段的门槛,虽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却也是“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为什么这么说?
本土公司与跨国公司:冰火两重天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咨询业的最大的后来居上者,也是最有资源最雄心勃勃的联想汉普极其出人意料地转攻势为守势,甘当小股东,拱手将业务发展的主导权让渡给另一个新进入者---亚信。由于联想三年战略成绩面临挑战,联想改弦易辙,放弃了向IT服务业转型的战略,回归PC主业,于是,做出了这样的资产安排。可惜联想的转型IT服务业的组合拳打到一半,悄然收手,从而使组合拳的上半套路皆成白打。这样的一种结果,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做出三个基本的判断:一是中国产生可以挑战印度IT服务公司的大型公司的时间,至少又要推迟3年-5年;二是IT服务业又出现了重新洗牌新人崛起的历史性机遇;三是汉普未来更加难以看清。让人难以看懂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联想为什么把汉普“嫁”给亚信作新娘?我们收集各种渠道获得的零零散散的信息,可以看到,这样一门亲事,是联想高层和亚信掌门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在很短内达成的基本共识,而“一诺定终身”,其出嫁似乎并没有经过“广泛撒网,重点捕获”的流程环节。这种资产安排的做法,对于联想这样一家正规化,国际化的大公司,让人难以相信。尤其是亚信本身也是向IT转型不到两年的公司,作为新进入者,其对IT服务业务的深刻理解和核心能力,似乎应在联想汉普之下,或最多是旗鼓相当,这样的一种安排,对于刚把汉普“娶”进门二年又要把汉普再“嫁”出去的联想来说,不能说是下策,但决非最优选择。遭遇了这样的“人生境遇”的汉普,最最缺乏的,真的就是柳传志所言的“能把企业当娘养”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紧随其后的是跨国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大举进军和大肆攻城掠地。从面上来讲,已稳据中国咨询市场前列的麦肯锡、毕博、IBM在各大高校的大肆招聘,表明了他们2004年业绩的持续扩张和对2005年中国咨询市场的“牛市”心态;从点上来讲,已进入中国完成战略扩张前期准备工作的美国IT咨询公司海波龙(Hyperion)的广告,已出现在中国主流商业杂志《中国企业家》的每一期中;从老的公司而言,罗兰贝格公司的掌舵人罗兰贝格先生又旧地重游中国,而这一次是跟着德国总理来的,且又去东北老工业基地转了转;从新的进入者角度,日本影响力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能率公司在北京开设了新的办事处,并连续进行了各种推广活动,包括其社长亲自在圣诞节当天率总部高层人员一一拜访中国合作伙伴和客户;从国别看,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欧洲咨询公司随着中欧关系的升温而蜂拥而至,而且,印度的三大IT服务公司扎根浦东,员工规模均已达到几百人之多。
2004年的跨国咨询公司在中国最大的新闻,就是鲜为行外人士所知的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Gemini-Cap公司购并了在中国本土知名度远在其上的领先者——远卓。这使行业内部人士深为中国本土咨询公司们的未来前景担忧。
市场加速细分
在2004年,咨询公司的棋到中盘比功力,还表现在专业化程度的“精细化”。深圳的欧古得公司,厦门的希尔公司,专注于电信行业中的培训加人力资源加营销咨询业务,获得了迅速的成长,人员规模迈上了第一台阶,达到或超过了50人这道门槛,垒起了细分市场的一道高大宽厚的围墙,跑马圈地越圈越大。而专注于服装行业连锁品牌咨询的旗风公司,也同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无限风光。
在咨询行业的另一个细分市场——培训公司中,2004年的新鲜事是“卖卡”成风。以深圳为“震源”,培训行业中的这股模式创新风气迅速北伐,全国各地到处出现了把各种培训打包在一起,以“学习卡”的方式像卖“楼花”一样地预收客户培训费。这类培训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老总是躲在后面,隐藏真实控制人身份,让人十分怀疑其动机何在。所以,在2005年可能会有一些信用危机发生在那些创办人不知道是谁的培训公司中。但愿这只是我们的错误判断。而一旦这样的信用地震只要发生一场,就会重新将培训公司群体推入生存的危机中。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下半年51job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虽然51job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咨询业,但作为一个以网络招聘服务为主业的咨询服务公司,在成立后短短的五年间实现股市顺利融资约六亿元人民币,也让我们值得记录在案。
风云涌动
在2004年,整个咨询行业的外部环境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政策环境让人唏嘘不止。由于宏观经济调控,银行紧缩银根,堵上了信息技术咨询公司用商业合同抵押信用贷款之门,全国有一大批小型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到处敲门请求收购,真让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心碎不已。
媒体环境与之呼应,连续诞生了《南开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和《21世纪商业评论》这样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实务型商业期刊,非常良好地和整个咨询业形成了良性互动。
治理环境日趋完善,地方性咨询协会日益增多,逐渐成熟和转型。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在2004年度过她十岁生日,同时对协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民选的有益尝试。而由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地的咨询行业机构联办的深圳高峰会,揭开了民间行业组织跨地区交流和合作的序幕。
客户环境有了新的发展。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为主要推动者所开始的政府聘请咨询公司的做法开始逐渐普及,北京市发改委聘请中介咨询公司的做法被媒体充分报道。与此同时,文化出版公司、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事业部门开始也出现在一些咨询公司的名单之中。尤其到了年底,日趋管理成熟的国务院国资委对中粮、华润、五矿及几大电信等公司的老总进行了人事调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特大型公司领导层的年轻化及人事变动,又将给更多的咨询公司带来新的业务空间和机会。而这一切,取决于咨询公司本身的内在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