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高度看待王石们引退的群体隐义
继柳传志之后,中国企业界另外一个领袖级人物王石在庆祝万科20周年之后,公开宣布要“退居二线”——也许2004年企业界大事太多,抑或王石登山航海早就给人脱离一线的感觉,这一动向并没有引起业界足够的关注。
应该高度看待王石引退的群体隐义。
当然,首先应该高度评价其积极的商业和社会意义。中国社会需要这样一批来自企业界元老的社会活动家。企业界太需要疏通自己与社会其他阶层的隔膜与误解,太需要从企业公民的角度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活跃的退休企业家,是中国社会所缺乏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积累的商业智慧与管理经验,有助中国社会向全面转型。在宣布“退居二线”之后的几个月时间,王石已经在规划自己的“社会活动”,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与中国慈善总会、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共同发起“爱心中国”拍卖活动。相信他会逐渐成为企业界继柳传志之后新的“社会代言人”。
商业世界变化太快,企业管理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新老更替在企业界同样重要。王石自己就反复向《中国企业家》强调他的“落伍感”,一再感叹年轻接班团队的“后生可畏”,进而,呼吁“80年代的企业家到退出舞台的时候了”。有鉴于政治领域从终身制到任期制退休制的不易,中国社会对企业界的新老更替同样抱以相当正面的评价和期待。在舆论上,著名企业换班一定是大新闻,正常主动交接(联想),一定是大书特书的正面新闻;年轻一代高层离开企业(长虹),也一定是大新闻,但往往是负面新闻。集体企业海尔的创始人张瑞敏的接班人问题,一度很受关切。私企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接班问题,竟然也成为媒体关心的热点,据说连政府高层也私下表达过对华为接班人问题的关心。甚至,年轻如王文京这样的创始人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也会被附会为“退居二线”的伟大举动;这个经理人的离开,竟然在媒体上会演变成公司“丑闻”,隐约谴责王文京不该重新出山。
柳传志60岁,任正非60岁,张瑞敏55岁,王石53岁,王文京只41岁。
创始人究竟什么时候退居二线或离开企业合适?
这是个中国式商业难题。因为,20年历史的中国企业界,拥有一大批活跃了十几二十年、年龄50-60岁的创业型企业家,他们掌舵企业的年龄已经比较长了,但自然年龄还不太老;因为,他们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代创业型企业家,他们的退休也是没有先例的“创始性问题”;更因为,这批创始人大多是“体制内创业”,企业市场影响巨大,但创业时的股权结构往往并不太清晰,地方政府当然是大股东,可创始人企业家自己是不是小股东,却是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你是有明确退休年龄的国家(国企)干部,还是有股份的企业家?谁决定你什么时候退休?
对比一下其他商业地区的情况:苹果创立28年,其创始人乔布斯一度离开又重返,至今仍是CEO;雷石东和默多克以七、八十岁的高龄之躯还在商界一线打拼;日本韩国企业界也有许多著名的长寿企业和高龄企业家,日本第一代创始人普遍超龄服役,韩国大企业也差不多。韩国三星集团创立多年,其创始人李秉哲仍然在位。在华人商圈,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创业整整50年,88岁高龄还没有退休;香港李嘉诚先生,创业55年,77岁,近两年才开始公开宣布生了“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开始筹划退休。相比之下,柳传志、王石在几年前、仅为50岁上下的盛年,就安排接班退出一线退居二线,的确有点“早”。从2001年柳传志安排起,这两年联想内外一直有种疑问:柳总为什么那么早就退?柳总带领杨元庆、郭为等新生代,刚好形成干大事的“黄金组合”,为什么要急着提前“分家”自己退出一线呢?
窃以为,除扶持新人、安排企业永续发展之外,创始人急流勇退,在中国独特的商业环境下,应该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君不见,那么多创业型企业家,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罪人,一生心血所创基业再与自己无缘,一世英名“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到那时,恨当初不及时全身而退,空悲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创始人的过早引退,是中国社会的损失。比照其他地区的商业史,著名大企业的第一代创始人,应该在自己手上把企业带出本土带上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