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们在“龙门一跃”之后大相径庭的命运令我们感觉到是哪儿出了问题
在笔者看来,张裕集团改制最令人悲哀的不是国有资产打6折卖给了管理层和员工,而是受让其33%股权获得第二大股东地位的外资企业意大利意利瓦的身份。从目前媒体披露的资料来看,意利瓦公司不仅在意大利名不见经传,而且极有可能其真实身份是一家投资公司或者销售型企业。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能够为张裕集团带来什么?首先它肯定不能提升张裕的品牌知名度;其次假如它的确是投资或销售公司,张裕并不迫切地需要通过改制获得资金或者销售网络。如此看来,以低于股权价值约1.37亿至1.7亿人民币的差额、将张裕集团33%的股权以4.8亿人民币贱卖给了这家企业的行为的确令人惊异。
操作此次股权转让的张裕集团管理层和烟台市国资委,当然不会愚蠢到平白无故给对方便宜捡,更何况他们深知给对方便宜捡的行为一旦大白于天下,作为运作者,他们会承受怎样的后果。那么为什么宁愿冒着这样的风险,他们仍旧要玩这个掩耳盗铃的游戏?
逻辑或许很简单,人们愿意承受风险,是因为他们可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假如我们可以循此逻辑的话,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肯定,张裕集团管理层和烟台市国资委与意利瓦集团关系非常,比如他们有股权上的关联,比如他们有利益上的互动等。
以EMBO的名义,张裕集团高管及员工已经获得了张裕集团45%的控制权,这么大比例的管理层持股,已经使国内其他企业瞠目结舌了。而在张裕改制案中,地方政府、企业高管和外资三方共同构筑的“铁三角”关系还掩护着多少国有资产被私下瓜分,还不得而知。有人将张裕的改制方式描述为“张裕经验”,其实这种经验的本质无非是三者之间在利益分享下形成的默契。它并不是张裕首创,并且未来这种“经验”还会在不同的企业改制过程中得到复制。
在辞旧迎新的这短短2个多月里,伴随国企改制,对企业贡献卓著的一批老牌国企企业家,走向了全然不同的命运:
哈药集团董事长刘存周:由于对改制毫无话语权愤而辞职,在股权方面两手空空;
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急于MBO非法挪用公司资金,被拘捕;
张裕集团董事长孙利强:“铁三角模式”将把他们带往何处,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还有一大批幸运儿:他们有幸以各种不同方式使自己安全变身为股权所有者。
是的,我们可以说任何结果都是当事人谈判和博弈的结果,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当衡量企业家价值的尺度和秩序混乱不堪、并无起码的普遍规则可言时,企业家们在改制关口、“龙门一跃”之后大相径庭的命运确实令我们感觉到是哪儿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