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商当前的繁荣,只是国际大商业资本缺席与本土制造商结构性调整共同作用形成的假象
内地家电上市公司以净利润平均-1.78亿元宣告了它们在2004年陷入全行业亏损。与长虹、TCL年报尴尬亮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苏宁为代表的渠道商年报靓丽登场,而苏宁电器的股价也一度摸高70元,成为内地第一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8年前的今天,四川长虹股价攀升至其有史以来的高位,恰恰也在70元左右。那么,苏宁与长虹的此消彼长是否预示着渠道商对制造商的终极胜利呢?
支持这一论断的论据有千百条。自19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内地耐用消费品也在1990年代中期由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与此同时,内地家电行业呈现出下游集中度远高于上游集中度的局面,行业定价权渐渐向渠道转移。因此,家电制造商坠入微利乃至亏损境地似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可能只是先验性思维制造出的假象。加进空间和时间两个变量后,我们发现,制造商与渠道商之间的棋局可能会发生逆转。本土家电厂商与渠道商之间的棋局已经行至中盘,它们在打一场“生死劫”。后者全线飘红的背后却面临劫材将尽的窘境。也许不必等到收官,渠道商就会出局。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本土家电厂商先后经历了模仿代工、独立品牌崛起、全面驱逐洋品牌以及同质化竞争四个阶段,目前本土制造商在黑色家电和白色家电领域的产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也位居前列。这个规模数字意味着两件事:第一,需求规模和制造能力将内地制造商们推向了行业规则制定者的位置,这一点大大抵消了外资的研发优势,道理很简单,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比长虹们更了解用户需求和工艺过程,这一点已经在内地诞生了激光视频业的第一个商用技术标准中得到验证:内地首先开发出了VCD,而外资则是追随者;第二,内地厂商历经几轮残酷的淘汰赛,我们现在看到的企业均为百战之余。激烈的竞争锻炼了本土制造商强大的管理和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过了国际化洗礼的。你也许会辩称发达国家是在自动放弃不具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但是,外资完全有机会通过在中国或制造成本更低的地区办厂来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事实上,它们确实这么做了,但依然没能挽回颓势。因此,对长虹和TCL来讲,亏损也许只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地,毕竟它们已经走到了风口浪尖上,活下来就是大赢家。
而本土家电渠道商还远没有成熟起来。且不论百思买(BEST BUY)、小岛电器这些国际家电零售巨头尚未登陆内地,且不论其他零售业态虎视眈眈,单以本土家电零售商自身而论,它们似乎丝毫没有暴风雨将至的感觉。就在前不久,苏宁还爆出近4亿元的预付账款,而国美更宣布斥资8亿元在京城买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土家电渠道商们还在热衷玩轧货再轧钱的游戏,它们没有意识到零售业其实是一个资本密度要求极高的行当,比拼周转速度是这个行业根本规则,而绝不单单比谁开的店多,谁开店的速度快,中国普马的全线崩溃就是一个绝佳的反证。
据此推断,渠道商当前的繁荣只是国际大商业资本缺席与本土制造商结构性调整共同作用形成的假象。好比围棋中的“生死劫”,本土家电制造商虽然形势暂时落后,但“劫材”(围棋术语,可简单解释为“取胜的机会”)取之不竭;而渠道商的“劫材”即将用尽,百思买已然登陆。国内渠道商们正错过长期资本积累和构建全国配送网络的最佳时期,而下出缓手的原因可能正是没能拒绝非主业投资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