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时并不能说明一切。当200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第一次评选年度“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时,排在今年“未来之星”企业榜眼的聚众传媒还没有成立,榜首百度的营收可能刚刚超过百万,而榜单上的其他企业也都是一些怀揣着伟大梦想的小公司。但5年的时间足以造就盛大与陈天桥的传奇。因此当《中国企业家》杂志在本年度评选的问卷调查中,希望在“未来之星”企业与成熟企业之间获得关联时发现,成立时间根本无法证明企业是否成熟,而且与其他的候选企业相比,“未来之星”企业在这一点上更不受时间的束缚。
大部分“未来之星”认为本企业度过了创业期
您的企业是否已经度过创业期?究竟如何判断创业企业是否度过创业期?《中国企业家》杂志对本届“未来之星”的100家候选企业以及前四届84家“未来之星”入选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3.33%和84.21%的本届“未来之星”企业和往届“未来之星”企业认为,本企业已经度过了创业期,这两个比例均高于本届“未来之星”侯选企业的比例。
此外,64.71%的历届“未来之星”企业认为,建立成熟的运营体系是企业度过创业期的最明显标志。在大部分“未来之星”企业看来,是否占有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以及取得一定的营收规模,并不是衡量企业度过创业期的最主要标志(图一)。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认为本企业仍未度过创业期与做出肯定回答的“未来之星”企业相比,在三个方面区别明显。
首先,是企业创始人目前在公司的职位。认为本企业已经度过创业期的“未来之星”企业中,有12.5%的企业创始人目前已经不再担任本企业的董事长或CEO,而认为自己没有度过创业期的企业,目前创始人全部还在担任企业的董事长或CEO。
其次,在对是否度过创业期做出肯定回答的企业中,曾经在企业管理或人力资源领域遭遇企业危机的比例分别比做出否定回答的企业低17和33个百分点。成功度过创业阶段,并最终走向成熟的企业,更善于解决管理和人事问题。
最后,度过创业期企业更加看重利润率。认为本企业已经度过创业期的企业中,有6.52%的企业将利润率看作影响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回答仍未度过创业期的企业,做出相同回答的比例为“0”。
自我定位:国际巨头挑战者
国际化程度更高是本届“未来之星”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本届“未来之星”的候选企业相比,最后入选“未来之星”的21家企业更具有国际视野,并主动将本企业定位为国际巨头的挑战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从统计结果来看,21家“未来之星”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市场上,已经不仅仅依赖国内市场,营收全部来自国内市场的“未来之星”企业比例仅为23.53%,要比候选企业低6个百分点,在产品销售市场上,“未来之星”企业已经开始多元化探索。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以国际巨头挑战者的角色出现,是本届“未来之星”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根据“未来之星”企业问卷回复的数据显示,73.33%的未来之星企业认为,本企业目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大型跨国企业,与候选企业的回答相比,高出约27个百分点。而且在未来3年-5年,2/3的未来之星企业认为,本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仍将是跨国企业。
此外,本届未来之星企业对于海外运营的关注程度也要高于候选企业。有6.25%的未来之星企业认为,海外运营将是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最主要的竞争优势,这个比例要比候选企业高约4个百分点(图二)。
选择资本市场时青睐纳斯达克
对于所有参与此次“未来之星”评选的企业来说,上市融资仍旧是这些新兴企业最为看重的企业发展策略,尤其是上榜的21家“未来之星”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中对于上市融资的依赖程度更高。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44.44%的“未来之星”企业已经吸纳了各类风险投资,而作为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上市成为“未来之星”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有70.59%的“未来之星”企业将证券市场融资作为企业下一阶段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根据问卷回复的情况显示,目前上榜的21家“未来之星”企业,只有华友世纪通讯有限公司于2005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目前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比例高达88.89%。此外还有83.33%的“未来之星”企业认为,上市融资再投资目前最为适合本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比候选企业的相同回答高出18个百分点。
此外,在对于资本市场的选择上,本届的“未来之星”企业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40%的“未来之星”企业希望能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注重研发与客户关系
相比其他候选企业,本届“未来之星”企业更加注重对研发领域的投入。根据问卷回复的数据显示,44.44%的“未来之星”企业将在未来三年继续在研发领域增加投入,比全部候选企业高出约8个百分点。而且,与候选企业相比,本届“未来之星”企业更加看重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有16.67%的“未来之星”企业将在未来增加对客户关系领域的投入,比所有回复问卷的企业高出约7个百分点。而在市场营销领域,“未来之星”企业比较其他候选企业,关注程度并不高。准备在未来三年增加在市场营销领域投入的“未来之星”企业比例仅为5.56%,比候选企业低约15个百分点(图三)。
对于研发领域的重视是“未来之星”企业获得技术优势的重要保证。从此次参与评选的100家候选企业来看,根据问卷回复的结果显示,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是候选企业的共同特点,而对于“未来之星”企业,技术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根据问卷回复的结果显示,33.33%的“未来之星”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高于全部候选企业约8个百分点。技术优势造就了“未来之星”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是“未来之星”企业可以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
与对技术优势的自信相对照,“未来之星”企业对于企业管理能力却缺乏信心。根据问卷回复的数据显示,只有7.14%的“未来之星”企业将管理优势看作是本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而且,没有一家企业将管理先进看作促成企业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却有37.26%的“未来之星”企业将管理危机看作是阻碍本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图四)。
要做隐形冠军
与其他候选企业相比,更多的“未来之星”企业将自己定位在“隐形冠军”的角色上。55.56%的“未来之星”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固守单一产品线,做大做强,比做出同样回答的候选企业高出约4个百分点。而且对于产品多元化并不是很认同也是“未来之星”企业的另一个特征。根据问卷回复的数据显示,没有一家本届的“未来之星”企业将产品多元看作是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候选企业的回答,低5%。
扩张2005
对于大部分“未来之星”企业来说,2005年将是他们大举扩张的年份。2/3的“未来之星”企业准备继续出击,扩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此外,还有50%的“未来之星”企业准备通过兼并或重组,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而另外50%的企业准备继续推出新产品,以配合本企业的市场扩张策略。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未来之星”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较其他候选企业更为强烈。高达73.33%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