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加入多边的《政府采购协定》,意味着现在政府采购如果专买“国货”,并无“违规”之嫌
去年以来,主流媒体弘扬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俨然形成一股热潮,经久不衰。在这股宣传热潮中,奇瑞成为一个典型。而奇瑞之所以成为典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国际化”的“成功”。据说,奇瑞轿车国外的销量在中国轿车出口中已占有大部分份额。但笔者在此的疑问是,中国这个完全可以催生世界级汽车企业的巨大消费市场,为什么却容不下一个奇瑞或者吉利,而只能几乎被跨国公司的“洋品牌”所垄断?为什么我们为数不多的“自主品牌”只能扮演“群众演员”的角色(连配角恐怕都算不上)?这涉及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检讨——类似的检讨这几年已经相当之多。
笔者想呼吁的是,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时候,掌握这个导向的政府官员们能不能拿出真正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自主品牌”?
记得前些年,人们在谈论公车消费中的不正常现象时,引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噱头是:“你瞧瞧,某某镇长都坐上奥迪了。”这两年,类似的揶揄几近绝迹。现在,别说是镇长,连一些最基层的村长们恐怕都坐上奥迪了。而各级政府官员们坐驾的品种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也日渐丰富起来。除了奥迪之外,别克、蓝鸟、丰田巡洋舰等也登堂入室。现在据说具有“高贵血统”的宝马、奔驰也跃跃欲试地准备抢滩公务车市场。在洋品牌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曾经在中国公务车市场上夺目一时的惟一的“自主品牌”—红旗节节败退。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以舆论导向之力推动普通消费者买“爱国车”,在中国并不现实。因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怀显然弱于韩国、日本,而个人主义色彩又强于这两个后起的汽车业大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消费者看重性价比更为优良的国外汽车品牌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中国某汽车“自主品牌”被国人戏称为“千百万农民喜爱的汽车”的缘故。但是对于政府的公务用车来说,有充足的理由避免这种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为什么政府官员的坐驾不能是奇瑞、不能是吉利、不能是中华呢?很显然,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不能以普通消费者的心态来选择乘用车,以购买“爱国车”的实际行动弘扬“自主品牌”理应成为题中之义。公车消费市场的规模与家庭轿车消费市场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政府官员们买“爱国车”,对“自主品牌”能起到的可以量化的支持作用可能会十分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种行为的示范作用。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自觉地”拿WTO说事:如果政府公务车倾向于“自主品牌”,恐怕会有悖WTO倡导的公平竞争原则吧?甚至可能讥笑这种做法是“民粹”的表现。而实际上,恰恰是WTO为此举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中国的入世协定设立了一个“保留项目”,就是没有加入多边的《政府采购协定》,过渡期最长可达20年。这意味着现在政府采购如果专买“国货”,并无“违规”之嫌。所以,以这个保留权利来扶持汽车“自主品牌”不存在现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