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减持国有股既可缓解集团现金流压力,又可在人事任免上加大市场发言权
保监会在5月27日当天调换三大国有保险公司主帅,成为数年来保险业界最具震撼性的人事变动新闻。尽管这一人事变动早在业界传言之中,但其中透露出的深意仍耐人寻味。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宪章和中国再保险集团总经理戴凤举的离职原因,官方口径是“年龄原因”,两位业界元老的年龄分别达到63岁 和64岁。但同时,两家公司分别面临过的丑闻——中国人寿海外集体诉讼事件与中再人寿委托理财巨亏,这均给保监会带来过较大压力,这似乎也是两人离任的线索之一。
中保国际主席杨超转任中国人寿董事长,再次上演五年前接棒王宪章的一幕。杨超的优势在于长期的海外工作、及上市公司管理经验,当属目前中国保险业界接掌中国人寿的最佳人选。据称有人曾就他转任中国人寿之事当面询问过他,他的答复是“当你知道谁会接任我时,这个传言才接近真实”。
现在保监会给出的答案——原副主席冯晓增看来也是个非常适宜的人选。从资历、职级与业务能力看,冯出任中保国际均绰绰有余,但业界的另一种看法是,“冯的年龄(58岁)已近退休,在仕途进一步往上走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到中保国际也是个较好的安置。”佐证之一是,原中保国际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林帆转正任总经理,表明冯晓增今后将更多地把握大局,并不具体视事。但这种看法可信度有多大,尚需时间检验。
与冯晓增同时由“仕而优则商”的还有原保监会财险部主任刘京生,另一位保监系统内杰出的技术性官僚。相比而言,51岁的刘京生尚年富力强,面临的实际挑战也更艰巨——法定分保即将完全取消,下属财险公司仍处于创业初期,加之委托理财窟窿不小。
“现在保监会的官员越来越愿意往企业走了。”这是目前业界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广东保监局的张维功和北京保监局的傅安平相继加入新设的保险公司。这一方面表明年纪较轻、专业水平高的保监系统官员愿意到企业界实现更大抱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保险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管理、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窘境。
以此反观此次三大保险集团的人事变动,也可进一步反映出保监会手中可以挪动的“帅才”棋子不多。无风不起浪。王宪章、杨超交接坊间盛传已久,但迟迟未见动静,可能原因之一仍在于替代人选相对有限。
目前,直属中央金融工委的“国字头”保险企业只有廖廖五家——人寿、中保、人保、中再和中华联合。尽管如此,为这些“国字头”企业找到资历深、专业能力强的适宜人选仍非易事;尤其是对于海外上市的人寿、中保和人保,领军人物还需拥有丰富的资本市场及上市公司管理经验,选拔更加困难。
近期国资委大举招聘海外专才或可为镜鉴。尽管对于国有控股的重要金融企业,通过市场化形式招聘正职领导人员现在仍不可行,但海外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减持国有股,让市场更多地参与企业高管的擢选。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寿这样未来两三年偿付能力压力较大的企业,进一步减持国有股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既可缓解现金流压力,又可在人事任免上加大市场发言权。
此时,老调重提,保监会代中央金融工委行国有保险企业人事调配之职,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稀释国有股之后,这个问题是否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