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战压力,江浙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文/牛文文
“国际化是个只有少数大企业关心的问题”,这种看法在纺织品贸易争端以前也许还有其道理。现在,一个最具本土特色同时又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家群落——江浙企业的国际化困境,因为眼前这场“世纪贸易战”,开始凸显在国人面前。
近1个月来,我们看到,一向低调沉稳的江浙企业,利用各种场合公开表达他们的困惑和反思。浙江传化集团徐冠巨说,浙江企业的低附加值高污染模式走到尽头了;红蜻蜓老总钱金波说,温州企业90年代成功摆脱假冒伪劣形象在国人心目中树立起了温州品牌,现在又面临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品牌的新挑战;无锡阳光集团老总说,纺织企业不能满足于政府争取来的“嗟来之食”,要有危机感,从长计议找出路。
顽强,倔强,自立,不等不靠,生存能力极强,擅长在别人看不上的地方生根长大——从鲁冠球、宗庆后,到李书福、南存辉,江浙企业家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直都很硬朗。吴敬琏老先生曾经非常看好江浙企业这个群落的未来。它们主要是民间企业,不少是中小企业,许多是家族企业,但却是非常有活力的“纯种本土企业”;它们的产品不大起眼,品牌也不怎么知名,但几乎都是全球销售,而且往往占据绝对垄断的全球市场份额,是真正的“隐形冠军”。甚至有一种看法认为:它们,而非舆论焦点下的国有大公司,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流。
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主要是两支主力军。一支是海尔、联想、TCL乃至上汽、五矿、中海油等国有或国有控股大企业,集中在IT、家电、汽车、能源等行业,它们“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在海外设厂或收购海外企业;另外一支就是江浙企业,主要是民营资本中小企业,集中在纺织、服装、塑料制品、汽车零配件、五金电器等轻加工领域,它们“走出去”的方式是向海外市场大批量低价格销售产品。前者像是正规军国家队,后者像是民兵游击队。
不幸的是,这两种“走出去”的方式,现在看都遇到了较大的压力。IT家电或资源性企业“走出去”,遇到的跨文化并购与管理难题;而江浙轻加工型企业的“走出去”,遇到的是产品销售上的反倾销、贸易战。两条战线同时遇挫,同时“接火”,这是当年日本韩国企业“走出去”时没有遇到过的困境。
“并购战”与“贸易战”,哪条战线上的压力更大?很难比较。不过可以预料,江浙企业的贸易战困境,才刚刚开端,在以后的3-5年乃至更长时间里,所有它们在国际市场已经或将要占据垄断地位的低端制成产品,都会面临类似纺织品的困境。
从最近一段时间江浙企业家们的讲话看,他们已经在思考下一步的对策。一般的选择,不外乎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技术含量、加快产品产业升级,甚至是到海外设厂、收购国外品牌等等。这条路线,正是前几年海尔、TCL在家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后的选择!
全世界的高端制造业,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大利、法国的小批量多品种精细加工模式,主要是历史悠久的家族生产形态,在服装、鞋子、箱包、香水、化妆品、酒类、钟表等高档奢侈品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一种是美国、日本的大批量高技术资本密集生产模式,主要是现代大公司形态,在IT、汽车等更新换代快的“技术产品”上,取得技术产权和标准上的绝对优势。不管哪一种,前提都是自建全球性强势品牌。品牌就是技术、质量、创新、环保、人性关怀等等所有这些可以正当地赢得高附加值的名词的总集成。中国企业无论国家队还是民兵,目前走的都是大批量低价格低附加值的路子。全世界没有一个大国能在这样的道路上“走出去”并且走很久。
江浙企业未来会走哪条道路?我觉得,假如IT、汽车领域我们只能走美日韩道路(收购品牌),那么在生活日用品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意大利法国的经验,自建全球品牌。第一,江浙是中国文化包括商业文化传统发达之地,丝绸服装早就名扬天下,能够像米兰、巴黎那样塑造出有文化历史蕴涵的全球高奢品牌;第二,江浙是山水秀美之地,地域风光是日用高端品牌最重要的催化剂;第三,江浙的家族企业、手工作坊等现在被看作是低级代名词的生产特点,经过品牌包装,很容易变成“家族传承,手工打造”的高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