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十余年来,均瑶总是走在航空业开放的潮头。国内民航业是一个特殊的垄断行业。您觉得民营企业现在进入这个行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均瑶有什么优势?
王均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必须要有两个前提:第一,这个领域要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相匹配;第二,专业人才必须有所准备,也就是说人才储备要和战略文化相匹配。
我们通过这十余年在航空领域边缘游走,对于市场规律以及航空运行的体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现在,我们已经聚集了一批从各个航空公司想跨入民营企业的精英。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现在有从航空公司过来的副总,以前就跟他们在一起开过会,认识是很自然的。我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了解我们的想法,大家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中国企业家》:如果说早年均瑶入股武汉航空是在航空战略上的一种迂回选择,那么您可能也听说前一阵深圳航空拍卖的事情,两家民营企业通过竞拍成为最大股东。均瑶为什么没有参与?直接收购一家航空公司不是一种捷径吗?
王均金:早先民航总局还没有批准民营企业办航空公司,因此我们选择了参股的方式。现在政策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原先设定的战略现在已经可以走得通了,我认为就没必要走这一步了。
其实,在深航拍卖前几个月,我们就已经提前知道深航要改制的消息,从改制方案的初步设定,到后来逐步形成细节,整个过程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人员也对此专门做了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收益评估。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既定的发展战略。当时我们已经在着手筹备自己的航空公司,战略已经很明确,人才也准备好了,包括我们未来的路怎么走,如何实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和框架。在商业选择上,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比较:我们自己新筹建一家航空公司,什么时候能达到我们的目标,达到深航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如果我们从一个新的起点,达到深航这种目标,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多少?通过资本去收购的成本又是多少?还有,我们现有的人才储备,加上深航的人才,是否能够达到1+1>2的效果?
在这样的比较和选择下,我们觉得自己拥有一家新的航空公司的话,会更有利于均瑶的发展。而且,虽然直接收购或许能够更迅捷地达到目标,但深航的战略和我们的战略并不相吻合,这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家》:您觉得均瑶之前做的一些与航空相关的产业,从包机、机票销售、旅行社,到现在组建的航空公司,在产业链上有多大程度的连续性?均瑶之前在业内的一些积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到航空公司未来的运营中?
王均金:准确地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均瑶已经在航空业内形成了以服务、旅游相结合的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包机而已。这些都是为了最终拥有一家航空公司,所做的一些前期准备。
如果说继承的话,目前我们涵盖的业务范围最重要的就是市场销售,也就是机票销售这一块。我们有自己稳定的渠道和客户,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旅行社,这是很重要的。从营销角度,我们接下来推出来的产品必然要结合渠道优势。
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直是我们考虑的,但现在不能说,到我们飞起来的那一天,必然会明晰。
《中国企业家》:您不认为对于现在的民营航空企业来说,规模不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吗?
王均金:办一个航空公司,100架飞机足够还是10架飞机足够,很难去定量描述。关键就看和你的战略是不是匹配。当然,我们均瑶做航空公司应该会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给新的航空公司起名叫“东部快线”,而不沿用均瑶这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
王均金:“东部快线”实际上是我们为了申报临时取的一个名字。因为还在筹建,所以将来注册时改或者不改,还是未知数。我估计叫均瑶可能性比较小。这其中牵涉到公司对品牌的管理,就是行业特点和品牌的特征是否相容。因为“均瑶”的品牌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是“牛奶喝前摇一摇”的形象,并不大适合航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