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泰达在重组华燃气的道路上走得似乎最远,但要使后者成功复牌,并非易事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志强
6月17日,天津和平区云翔大厦14层。刚过午餐时分,“失踪”了一年多的《福布斯》富豪、华燃气(8035.HK)主席沈家从办公室快步走出,匆匆对前台交代了几句后,在记者的目送下,旋即消失在电梯中。与一年多前华燃气出事前相比,现年55岁的沈家神态略显憔悴,两鬓又多了一些华发。
据悉,沈不久前刚刚从天津警方那里重获“自由”。对于依然身为华燃气主席的沈家来说,获释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恐怕莫过于让华燃气在香港创业板上恢复交易,避免像“欧亚农业”那样落得摘牌破产的境地。从2004年4月6日,因业绩造假被勒令停牌后,至今华燃气的停牌期已经超过15个月,而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在18个月内仍不提交有效复牌建议,联交所将按相关程序对其进行除牌。
显然,如今留给华燃气的时间已经不多,华燃气最终将何去何从?对于沈家来说,未来的三个月,每过一天都将增添一分焦虑。
造假遭查
华燃气与新奥燃气、百江燃气以及中华煤气一度号称香港资本市场“四大气股”。除了在香港有百年经营历史的中华煤气外,其它3家都是近年凭借内地市场迅速崛起的“明星公司”。
华燃气由沈家创立于1994年。沈祖籍天津,据本人称80年代曾在香港闯荡,掘得第一桶金。华燃气注册地位于百慕大,总办事处位于香港,但这家企业最初还是靠做天津周边区县的燃气供应业务起家。自2000年登陆香港创业板市场后,华燃气的市场扩张速度与业绩上升势头都相当惊人,一举变身为罕见的燃气类绩优股:2000财年,华燃气的营业额增长了近两倍,达到1亿港元,纯利达到2500万港元;2001财年和2002财年业绩再度翻番。截至2003年9月30日,该公司的营业额超过5亿港元,纯利达到1.46亿港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和2003年,《福布斯》杂志先后两度将“全球最佳小型公司”的荣誉称号给予华燃气,以肯定该公司独特的盈利模式和较佳的管理水平。
与新崛起的同类公司一样,华的主要收入和利润均来自铺设燃气管道入户向开发商收取的“管道接驳费”。或许是来自投资者的期望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太大,华燃气在圈地式的扩张中几乎不能停下脚步。短短数年之间,华燃气就从天津迅速拓展到华北和华东。华燃气年报曾宣称,截止到2004年4月时,华燃气已取得50年独家经营合同的项目覆盖了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八省二市的65个城市及地区,铺设主要管道网络总长度1747公里,覆盖人口超过985万人,接驳用户超过55万户,覆盖用户达到281万户。
在影响到“接驳费”收入的用户数量上,华燃气造了假。真实情况是,用户量恐怕连20万都不到。华常用的造假手法是利用虚构的客户与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的形式制造营业额和利润,然后再将所谓“利润”用于注册成立新的项目公司。
不无讽刺的是,由于这一模式备受香港资本市场推崇,华燃气扶摇直上的业绩并未被资本市场识破。直到去年4月,由于通过非法套汇制造虚假利润被国家外管局察觉并立案侦查,华造假的问题才揭开了盖子。外管局当时对华开出的罚单高达2800万元人民币。
外管局对华的查处,最终导致了香港证监会的积极介入和停牌行动。华燃气停牌后,沈家也被大陆警方拘留并接受调查,公司高层随后几乎全部离去。群龙无首、人心涣散的华业务几陷停顿。获保释后,作为创始人和大股东的沈家的最大心愿是寻找投资者,争取在10月6日前提交有效的复牌建议,以保住华燃气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
多方觊觎
对于曾身限囹圄的沈家来说,倚借外部力量重组几乎是复牌的惟一希望。
一直关注华燃气复牌事宜的申银万国驻香港董事郑家华向《中国企业家》记者透露,关于华燃气停牌之后的重组事宜,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有三四个买家通过中间人表示出浓厚兴趣。
这批买家当中,与华燃气商业模式类似的新奥燃气(2688.HK)和百江燃气(8132.HK)比较惹人关注。前者注册地为河北廊坊,离华燃气天津总部不到60公里,常与华燃气为争夺相同目标城市的燃气经营权而展开“肉搏”,因此吞并华之心久矣;后者百江燃气,其董事长欧亚平在两年前吸引香港首富李嘉诚入股后实力大增,扩张野心不断膨胀,据传曾经多次要求与沈家会晤,但均为后者所拒;后来欧亚平辗转找到华燃气第二大股东天津发展,希望能够以参股者身份重组华燃气,后因天津发展开价太高而终止收购念头。
据华燃气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沈家获得自由后,主要忙于华燃气的重组与复牌,但苦于自身资金实力与政府人脉关系太弱,一直未有收获。此前,复牌工作一直由华第二大股东天津发展(0882.HK)(天津发展透过其全资子公司Santa Resources Limited持有华22.78%的股份)在操作。天津发展为天津市驻港窗口企业,同时也是掌控津门的头号国企——泰达控股旗下的上市公司。
泰达控股成立于2001年12月28日,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转制而来,投资经营范围涉及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金融等多个领域,总资产接近300亿人民币。目前,泰达控股拥有五家上市公司:泰达股份(000652)、津滨发展(000897)、滨海能源(000695);以及香港上市的泰达生物(8189.HK)和天津发展。按照泰达控股董事长刘惠文的设计,泰达控股旗下实业资产的整合将分为四大板块,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块即公用事业,而承担该业务的主力公司为泰达股份(000652)。
香港一位资深分析师认为,由资金实力雄厚的泰达控股入主华燃气较为合适,但这家政府背景浓厚的国企去重组华燃气,能否得到香港资本市场的认可还不好说。郑家华表示,由实力强劲的燃气公司重组华燃气,更宜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还有一个心理因素可能会阻碍天津发展乃至其母公司泰达对华燃气的重组。据有关媒体报道,4月27日,天津发展(0882.HK)在香港举行业绩发布会,有记者趁机询问天津发展主席兼华燃气执行董事王广浩,“华到底出了甚么事?”王广浩多次表示“华目前在天津的业务运作正常”,并否认沈家去向不明的传言,表示“打一个电话便能联络沈家”。 王广浩的说法见报后,引得香港证监会十分不满,经与内地相关部门查证之后,4月28日,天津发展一度被勒令停牌。
泰达胜出?
不过,目前看来,还是有地利之便的泰达系在重组问题上走得更远。
据华燃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向《中国企业家》提供的消息,在天津泰达控股的支持下,由天津发展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张鸿儒担任负责人的复牌小组,经过多方斡旋,已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华燃气的复牌申请,正等候进一步批准。
记者还获悉,华燃气重组复牌方案的关键细节是:由天津泰达控股旗下的上市公司泰达股份(000652)持有新的华燃气公司超过30%的股权,天津发展继续持有原来22.78%的股份;而持股42.11%的原第一大股东沈家,则会将大部分股份转让泰达股份,持股比例下降至10%左右,其在华燃气新公司职务也将换成总经理。原泰达控股旗下的津联燃气主席王刚被委任为华燃气主席,取代了自华燃气停牌以来由天津发展执行董事张鸿儒担任的董事局主席一职。
至于复牌后华燃气以何名称再次亮相股市,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停牌前收市价0.64元计,华燃气的总市值为13.87亿港元,沈家身家则为5.84亿港元,一旦重组,其“纸上富贵”将缩水成1.5亿港元左右。
难题待解
根据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新上市公司主要需满足利润的要求。这意味着,华燃气若要重新获取上市机会,最关键的就是提交一份切实可行的、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的重组计划。
而随着复牌申请的递交,如何厘清资产构成了华燃气复牌上市的又一前提条件。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注册会计师分析,华燃气的真实财务状况甚不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复牌的困难。
当初华采取的不是深化开发已有市场而是拓展新市场的战略,导致沉淀的大量投资产生不了收益,造成资金紧张。随着华燃气的停牌,其旗下大部分资产停业多时,加上这些数字本身可能就有“水分”,所以华燃气包括投资数额、总资产、总负债及其他应收款在内的各项财务数据,很可能是一组“糊涂账”。更重要的是,由于制造虚假业绩和利润,华燃气在上市后所募集资金和银行贷款最终的投向目前仍然是个谜团,这些因素使得华燃气的财务顾问在协助清盘和筹划公司重组方案上感到难上加难。
在华投资的65个项目中,如今部分项目已经落入他人手中,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燃气项目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据华燃气天津总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介绍,在华燃气网站标明的20家分公司当中,目前只有16家真正尚在运行,即便是收缩到这个规模上,在接下来的重组中还得继续进行“瘦身”。
据《中国企业家》实地调查,目前在华燃气16家分公司中,可良性运转的城市燃气项目为数寥寥,只有早期投资的武清、宝坻、河北宁河和秦皇岛等几个项目加起来有数万用户,其他大部分用户尚处于市场培育期。
在香港上市的燃气股上,华燃气的的毛利偏高一直受到市场关注。该公司2002年及2003年度的毛利率分别为48.7%及51.3%。郑家华认为,以华燃气曾经一度高达75%的接驳费利润率,其商业价值明显被资本市场高估。因此,如果华燃气不改变在城市燃气运营上的商业模式,复牌之后,舆论和市场仍不会给它过多的信任与期望,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华燃气复牌的难度。
华燃气控股公司股东构成
截至2005年5月
沈家 42.11%
天津发展 22.78%
其他投资者 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