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视帮助社会如爱护自己的下一代,那么你把资产多分一份给他是理所当然的
文/纪硕鸣
2005年年初,我来到李嘉诚在中环长江中心70层的办公室采访他。记得五年前访问这位华人首富时,70层的办公室尚在装修中,见面的地点是在9楼。那时李嘉诚表示很不愿意上70楼,因为9楼见朋友更方便一些,他不愿“高高在上”,不过,他还是没能摆脱公司的安排上楼了。
因为采访的缘故,我有幸见过“超人”李嘉诚几次,每次电梯徐徐上升的时候,我知道梯门打开,守时的李嘉诚必已在电梯门口等候了。一如既往,李嘉诚说话前会低头看看手腕上的那只老式精工表——因为李嘉诚的手表往前拨快了十五分钟,不落人后,赶在时间的前面,这已经成为李嘉诚的工作习惯。
走进李嘉诚的办公室,干净、明亮,偌大的房间布置得十分简洁,背靠大落地玻璃窗的办公桌上,电脑、办公用具整齐排列,没有多余的物品,除了靠墙悬挂的一幅张大千在巴西时的泼墨,中间一套会客用的沙发,屋内就没有其他摆设了。李嘉诚个人生活追求简单,不讲奢华,这种布局正好反映了主人讲究效率的性格。坐在简易的沙发上,工人泡上一杯茶,就随便开聊了。
那天李嘉诚再三声明:“今天只是随便聊天,不作访问,我也没有一块饼干招待,只是清茶一杯,随意可以讲讲心里话。”李嘉诚一边笑着说要“感谢上天对我的眷顾”,一边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的心里话是关于他“第三个儿子的故事”。
虽然富可敌国,在全球52个国家聘用了超过18万员工为自己工作,每项投入都有利润回报,但惟独“李嘉诚基金会”要不断地巨额付出。对一个承诺给股东高额回报的企业家来说,最不能忍受的是对无利润回报项目没完没了的注资,虽然李嘉诚明白他花钱的事业没有追逐利益的考量,但每年数亿港币的投入令这位华人首富困惑,他倾注感情、不断投入,但还是避免不了内心的挣扎。
一个夜深人静的仲夏夜,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思考的李嘉诚在回忆人生时,他为两个孩子羽翼已丰,在商战和人生旅途中都有建树感到欣慰。此时,李嘉诚想到,如果我有第三个儿子,可能还要不断地付出和培养。突然闪过的一念让李嘉诚豁然开朗,他差点要喊出来:“基金会就是我的第三个儿子”。如果有第三个儿子,李嘉诚一定也会倾注爱心去培养,为“他”的事业打基础,去巨额付出。李嘉诚感觉轻松了许多,“如果我们视帮助社会如爱护自己的下一代,那么你把资产多分一份给他是理所当然的。”
如今,李嘉诚把基金会看作是他的新宠儿。据了解,李嘉诚基金会1980年成立以来,已捐出及承诺的款项超过65亿港元,而在2005年1月13日,李嘉诚更是宣布将自己出售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近5%股权套现所得的约78亿港元,都交给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这次见面后,我写了《李嘉诚对“第三个儿子”的期许》一文,在网络上传播甚广。我想到的是,像李嘉诚这样富甲天下的人也逃避不了人性的弱点,也曾为无利润回报的基金会巨额投入而内心挣扎。不过,和常人不一样的是,李嘉诚最终能够找到克服弱点、战胜自己的金钥匙,他用“第三个儿子”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不断慷慨解囊的理由,这才是人性的真实体现。2005年1月20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为李嘉诚颁授法国荣誉军团司令勋章时对李嘉诚说,“你的慷慨是举世公认的”,但那个仲夏夜的故事是希拉克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