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贸关系存在问题 中印经贸博弈新动向



随着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印经贸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中印经贸关系存在问题 中印经贸博弈新动向

文/本刊记者  岑科 

三个月前,4月9日-12日,温家宝总理对印度的访问把中印经贸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很多人对当时两国领导人发展双边关系的热情记忆犹新。 

在这次访问中,中方组织了规模空前的企业家代表团,与印度商界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发布了中印经贸关系五年规划,还委托一个专门的联合小组研究两国签订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 

三个月后,7月12日-13日,在大连举行的WTO非正式部长会议上,印度工商部长纳特再次强调了发展中印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然而,在谈到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时,他的表态让人感到意外。 

据印度通讯社(PTI)及多家印度媒体报道,纳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印度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不可能实现。 

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的经济改革进程远远落后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印度也以关税水平较高、对外国商品反倾销调查多而著称。而现在,纳特在各国商务部长参加的会议上“挑剔”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据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7月26日报道,虽然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希望签署中印自由贸易协定,但是印度国内大部分产业界还是担忧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会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这家印度报纸表示,即使印度还没有对中国商品实行低关税,中国的纺织品、丝织品以及机电产品对于印度的消费者来说也是很便宜的。 

中国成为印度第一进口来源国 

中国货开始冲击印度了吗?不妨先看一下下面的数字。 

2005年6月,印度商工部商务信息服务总局(DGCI&S)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5财年,印度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比上一财年增长66.45%,达到67.47亿美元。自此,中国超过美国(印度从其进口额为62.91亿美元),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当“中国制造”在发达国家引发普遍抵制声的时候,中国对印出口这个“第一”足以让印度人变得敏感起来。 

但这只是印度单方面的统计,和中方对两国的双边贸易统计出入很大。在印度商工部的统计中,2004-2005财年印度共向中国出口商品45.86亿美元,进口67.47亿美元。而在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同期印度出口中国商品约为93亿美元,中国向印度出口商品约73亿美元。结果,根据中方的统计,印度对中国贸易应为顺差,约20亿美元;而根据印方的统计计算,它对中国的年贸易逆差额为21.61亿美元。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商务部亚洲司的一位官员对《中国企业家》说,“商品的价格统计标准不同——例如一方采用离岸价,另一方采用到岸价;以及对转口贸易的统计差别,比如说它是通过新加坡转口的,所以它统计成出口到新加坡的。可是我们海关收到的货物原产地是印度,就算是从印度进口过来的。” 

当然,在计算中印双边贸易额时,各国实际上都奉行一条“潜规则”:尽量缩小出口数字,放大进口数字,以求得双边经贸关系上讨价还价的主动权。中印贸易统计在“逆差”和“顺差”上的南辕北辙似乎正体现了这一点。 

不管中国是不是已经真的跃升为对印度出口的“第一名”,但增长迅速应是可以判定的。 

按照印方的统计,中国对印出口2004-2005财年比上一财年增加了66.45%,增长率在印度的前十大进口国中居于第三位,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是阿联酋和瑞士。对印度外贸来说,中国的重要性已仅次于美国。在印度贸易总额中,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的比重从上年度的11.6%减少到10.5%,而中国虽仍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比重从4.9%增长到6.08%。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激增 

与对印出口迅速增长相应,今年以来印度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大幅度上升。 

2002到2004年间,印度的反倾销立案总数本来是呈下降趋势;2002年立案总数为31起,2003年为19起,2004年为12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分别为16起、6起和7起,所占比例分别为51.6%、31.6%、58.3%。 

但今年以来,截止到7月12日,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就达7起,和去年全年数量持平,占目前其立案总数的比例更高达87.5%;涉案金额比前三年总和还要高出一倍,达到2.5亿美元。主要涉案产品为纺织品和化工产品。其中,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金额最高的个案。  

据统计,在印度向中国进口的商品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位居前列;而在中国向印度进口的商品中,矿产品、钢铁、化工产品为主要产品。此外,双方在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珠宝及贵金属等商品上也有较大的贸易。  

对于印度对中国反倾销立案增加的情况,商务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这主要跟纺织品国际贸易中的中印博弈有关。 

纺织品贸易上的中印博弈  

“2005年1月1号,全球纺织品配额被取消,中国和印度都是纺织品大国,中国纺织品的竞争优势比印度的大很多,所以印度试图借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中国,削弱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这位商务部人士表示。 

来自印度媒体的报道也契合上述观点。据印度《经济时报》7月19日报道,取消配额并没有推动印度纺织品出口增长,今年1-3月印度纺织品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24.5%(按卢比计算)。它们分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 

众所周知,中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早已引起了欧盟和美国的强烈反应。2005年5月,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程序;美国也宣布,对三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进口配额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提起了历年来对中国金额最高的一桩纺织品反倾销调查。 

“除了在自己国内抵制外,它主要是想通过第三国来打压你。”商务部上述人士表示。 

6月11日,中欧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该协议对中国出口到欧盟25国的10种纺织品和服装的增长进行了限制,规定年增长率为8%-12.5%,而此前,中国这些产品出口至欧盟的年同期增长率达到了51%-53.4%。印度《金融快报》6月15日表示,印度服装出口商将会从中国与欧盟在纺织品问题的协议中首先受益。 

中美纺织品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但在谈判进程中,美国对印度态度的变化耐人寻味。 

1992年4月,美国政府曾以印度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执法力度薄弱为由停止给予印度在普惠制下享有的零关税待遇。两个月前,美国贸易代表还表示,印度在知识产权的许多领域保护水平还很薄弱,并将印度列入了特别301条款的“优先观察名单”。中国也在该名单之中。 

然而,2005年7月1日,在美国和印度签订《印美国防协定》一天后,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宣布恢复给予印度在普惠制下部分产品的零关税待遇。 

7月11日,第16次中美商贸联委会在北京举行,中美启动第三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美国政府表示,对中国纺织品将慎用“特保”。但与此同时,美国纺织业界又对中国棉制和化纤制睡衣、泳装、裙子和梭织女衬衫四大类产品提出了“特保”申请。 

坊间人士认为,在美、欧对中国纺织品限制的情况下,像印度这样的低成本国家自然可以趁虚而入。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张敏秋教授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中印关系从多年的疏远逐渐走近,在很多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可以说,合作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但因为经济结构雷同,发展阶段相近,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WTO以后,竞争还是会挺多的。” 张敏秋教授分析。 

 

 

2004-2005财年印度进口贸易国/地区前十名排序 

 序号    国别/地区    2003-2004财年   2004-2005财年   占进口比重   增长率 

        (亿美元)   (亿美元)   (%)   (%) 

   1 中国 40.53   67.47   6.3 66.45 

   2 美国 50.35   62.91   5.88    24.96 

   3 瑞士 33.13   58.18   5.43    75.62 

   4 阿联酋  20.59   45.82   4.28    122.44 

   5 比利时  39.76   45.66   4.26    14.85 

   6 德国 29.19   38.68   3.61    32.54 

   7 英国 32.34   34.31   3.2 6.09 

   8 韩国 28.29   31.94   2.98    12.9 

   9 日本 26.68   30.06   2.81    12.68 

  10 新加坡  20.85   25.82   2.41    23.82 

注:印度财年为上一年度4月1日至本年度3月31日 

资料来源:DGCI&S(印商工部)商务信息服务总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1452.html

更多阅读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沈阳市产业结构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现状与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实力雄厚,形成了构建沈阳经济区的独特优势。沈阳经济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有“钢都”鞍山,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煤都”抚顺

当前党内民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解决党内存在问题

当前党内民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党上下倍加重视党内民主建设。1.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认识进一步的深化。许多领导、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从党的事业发展、国情需要

声明:《中印经贸关系存在问题 中印经贸博弈新动向》为网友月半小夜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