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除非大力投资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否则拉美化危机是有可能出现的
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内地贸易顺差近400亿(美元,下同),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20亿元;美国商务部公布五月份的贸易数字,其中对华贸易赤字扩大至158亿元,为美国整体贸易赤字的29%。种种迹象显示,中国虽然放宽了入口限制,容许更多外国货进入,但内地的出口能力仍然十分惊人,世界工厂的地位岿然不动,为国家创造了巨额外汇。
但与此同时,内地经济学界却不断提出中国经济可能陷入“拉美化”的危机,正如《华尔街日报》早前的一篇报道指出,Wanda无线滑鼠在美国的售价为40元,生产厂商拿8元,分销和零售商拿15元,另外14元为零件供应商所占,余下的3元才是中国工人的报酬,但还要扣除电力、交通和其他开支。
对中国来说,“世界工厂”既是褒扬内地强劲的生产力和低廉的成本,但内含的贬意也包括了中国工人流出汗和血(工伤意外)所换来的只是工厂工人的微薄收益。中国和欧美因纺织品问题出现纷争时,商务部长薄熙来说中国输出几亿件纺织品赚有限的利润,还不足以购入一架喷射客机;从国际分工的流程以及其所产生的利润分配来看,中国所处的不利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所谓“拉美化”,是指国际垄断资本(通常是通过跨国企业)控制着受资国的经济,并形成大量的利润转移,国际垄断资本把大量利润“刮走”,令受资国只有受剥削而无法分享成果,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很多都是个中受害者,而经济拉美化的名称亦由此而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由出口带动,从1978到2004年,内地进出口总额增长54.9倍,年均增长16.7%,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幅。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很大程度上只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增长,内地媒体引述天津作为例子——以去年计,天津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亿元,占当地出口总额达九成,而103家内资企业的总出口则仅得230多万元,占0.2%。此外,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一手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另一手则控制了销售渠道,只留下中国一部分低增值的加工环节在内地进行。内地的经济学者慨叹,中国在一段长时间曾经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吸引外资,但成效不彰,至今为止,美国和欧盟仍然以人权问题禁止向中国军售,其实是限制高科技转移,长此以往,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将难以取得突破,而中国劳工则只能继续以低廉劳动力赚取加工费——据数字显示,目前日本的劳动力(价格)为内地的20倍,泰国为内地的两倍,内陆省份的劳工有些连印度的水平都不及,长远来说,将不利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
过分夸大拉美化的危机,并不能解释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人均收入达1000美元)和外汇储备接近9千亿元的事实,内地经济取得增长,但同时也有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七、八十年代巴西、墨西哥的现代化失败经验实在不能同日而语,但无可否认,内地投资在研究开发的比例偏低(占GDP仅1.32%,美国、欧盟和日本为3%,以色列更达4.7%),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也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响当当的企业现在均无声无息甚至陷于困境(广东科龙是其中一家),足证这些企业当年冒起纯靠“土法炼钢”,市场开放之后就经不起外国货的竞争。
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国政府除非大力投资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否则经济发展有可能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拉美化危机也是有可能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