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望成为行业前3名的央企们,在一种奇怪的动力驱使下,纷纷踏上了寻求重组之路
不久前国资委公布,中央企业上半年利润298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1%,这和去年57.6%的增幅无法相提并论,另外,中央企业的亏损面也有所增加。如果剔除一些大型垄断企业的巨大贡献,这个成绩单实在是不太令人满意。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四个原因:部分企业成本费用增长过快;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增幅较快;部分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负债过度;市场经营风险增大,资产减值因素增多。
这样看来,商业环境一有变化,许多央企竞争力不足的毛病就显露出来。央企身上往往容易有国有企业的老毛病,这个倒也正常。问题是,这些本来核心竞争力就不强的央企,如今正在忙忙碌碌地寻求重组,这样的重组,“做大”倒是容易,但真的能达到“做强”的目的吗?
国资委一段时间以来都在强调,央企重组要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笔者了解到,这一点国资委确实是做到了,没有强迫企业进行重组。比如前一段时间中国电子的重组,主要还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这样的话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重组耗时费力,前景又未必那么乐观,企业为什么又那么积极主动地配合国资委的重组战略呢?
从李荣融主任去年年底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说过的话里或者能解开玄机:“国家将给中央企业两年时间自主发展,努力成为行业前三名,如果届时达不到这一要求,国家将对其进行调整。”
对许多央企来说,成为行业前3名未必那么容易,这样,对他们来讲,李荣融主任的话就有了这样的潜台词:能寻求重组的尽快寻求重组,到期找不好的,国家就要对你进行调整了。
有一点这些央企的负责人是心知肚明的,就是自己找到重组伙伴,以后总会好相处一些,如果被国资委安排一个不熟悉的企业重组,那以后就命运难卜了。
“马不扬鞭自奋蹄”,那些无望成为行业前3名的央企们,在一种奇怪的动力驱使下,纷纷踏上了寻求重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