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表现逊色和后期的积极的谈判成果冲抵,商务部在纺织贸易战中的表现堪称平均水准
9月5日晚上,经过两天的唇枪舌剑,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在一份协议书上签字,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输欧纺织品“压港”问题总算得以解决。
解决的思路大体上是双方各让一步,结果相当于这些压港产品中的一半,成为额外增加的配额,也就是比6月11日谈好的数量多出了一块。
薄部长在签字以后,很快赢得了媒体的称赞。《金融时报》中文网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贸易谈判:中国更老练了》。不过还不能据此就说,在今年的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薄部长就一定可以得高分了,我们还要看看减分的因素。
一个就是商务部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前,缺少预见性,对可能出现的出口市场混乱,以及欧美几乎肯定要采取的措施没看清楚,也没作什么有效的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纺织品贸易争端的激烈程度增加了。所以在今年纺织品贸易争端初现时,很多人都感觉,欧美太老谋深算了,中国政府好像玩不过人家。
另一个是今年初中国纺织品对欧美出口量迅速增加以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那时采取的增加税收,减少退税等手段,后来看远远不能满足欧美的胃口,无助于减缓摩擦。有一位大型纺织品贸易企业的董事长就曾对笔者说,如果那时能采取措施,让纺织服装出口有序增长,结果就会好得多。
往后看,和美国的谈判又是一个影响薄部长得分的关键事件。中美谈判的难度显然高于中欧谈判。目前中方的难处是,一方面企业界渴望尽快有个结果,这样才不耽误明年的订单。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步太大,让国内企业受损。而此时美国的态度偏偏是死硬,四轮谈判下来,都还没有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薄部长如何能既沉得住气,不做更多让步,又抓紧时间谈下来,大家都拭目以待。
真正的考验其实应该再往远看。目前到2008年,中国对欧美出口纺织品面临设限已经无法改变,只要在对国内企业的配额配置方面能尽量采取招标的办法,作到不失公平,就可以了。
但2008年以后就会天下太平吗?恐怕到那时,欧美反倾销、技术壁垒的武器用得比现在还要凶呢。所以能否未雨绸缪,抓紧调整产业结构,协调政府、商会、业界的关系,提前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才是影响薄部长今后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得分高低的最大的关键。
当然,这不只是商务部的事情,还有赖于发改委以及行业协会今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