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期,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入股的外国战略投资者与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必然会为了各自利益诉求展开激烈的博弈
中国工商银行已于日前与安联、高盛和运通组成的投资团签署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谅解备忘录,三家将共同出资35亿美元购买工商银行10%的股份。加上此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分别与美洲银行和由苏格兰皇家银行、美林和李嘉诚基金三家组成的投资团正式签署了战略引资协议,至此,众多世界级金融机构围绕中国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展开的明争暗斗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
对于这一结果,最感失落的应当要属全球最大的银行巨头花旗了。自黯然退出与建设银行的引资谈判后,花旗接连失手,终于在这轮资本盛宴中颗粒无收。撇开其它客观原因不说,花旗暧昧的中国战略应当是此番失败的关键因素。面对诱人的中国金融市场,是亲自操刀还是借道战略投资,花旗有些举棋不定。对于花旗这种在中国经营了多年的金融机构而言,肯定不会满足于仅仅在董事会中获得一个没有决定权的席位,他们谋求的是控股权,而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花旗实现这一目标的胜算并不大。更为重要的是,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经过财务重组后各项财务指标还算优良,但它们毕竟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专业银行,大量的冗员、粗放的管理和官本位的企业文化这些沉疴决非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更不用说中国政府本来就无意将这三家控制着全国金融命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交出,未来董事长和行长人选也仍将由中组部任命。所以即使花旗成功入股,未来在公司战略的制定上难免产生激烈的对抗,所以选择退出未必不是明智之举。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引进花旗作为战略投资者,这种股东加竞争对手的制度安排无疑会给将来公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也只能选择忍痛放弃。
在这种形势下,国外金融机构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意图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谋求国有商业银行IPO时主承销商的资格,以此赚取丰厚的承销费。市场预计三家银行IPO的总规模可能会达到180亿美元,按照3%的承销费计算,可以给承销商带来5.4亿美元的巨额佣金收入;二是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完善的分销网络交叉销售自己的金融产品,实现快速、低成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三是实施跟随战略,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台为其进入中国市场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在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后相机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其股票,套现赚取二级市场价格与私募价格之间的差价。具体而言,美林、高盛两家国际大投行很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入股是名,真正的目标还是两家银行IPO时主承销商的大单,另外据说美洲银行也有意以股东之便担纲建设银行的主承销商;而对于全球最大保险集团的安联和第三大发卡机构美国运通,工商银行拥有的近两万家实体网点和完善的网上银行系统正是他们销售银行保险产品和银行卡的绝佳平台;苏格兰皇家银行由于尚未涉足中国市场,其以战略投资获取战略支点从而实施跟随战略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李嘉诚基金,应该说更像一个财务投资者,向来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李嘉诚不会忽视国有商业银行在IPO中获得较高溢价的巨大潜力。
有批评者指出,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进入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短期趋利性较强,甚至可能因为竞争利益冲突而渐行渐远。其实,本来就不能指望战略投资者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国有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战略投资者毕竟是一个商业机构,而不是一个扶贫机构,既然投资就肯定会要求较高的回报率。所以,关键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尽快改善公司治理,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升盈利能力,从而在与战略投资者的博弈中增加筹码,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可以预期,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入股的外国战略投资者与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必然会为了各自利益诉求展开激烈的博弈。不过既然大家皆为利来,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金融市场,应该还是很容易找到利益平衡点,通过合作对现存的金融格局进行某种程度的帕累托改进,进而取得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