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前两批走马上任的高管们,应该有个大体的评价了
最近和国资委研究部门的一位专家聊天,他给笔者讲了一件新鲜事:说一家央企与外企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是个日本人,不久前忽然要申请入党,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看咱们企业关键岗位上,能干的都有党员的称号,我也挺能干的,我也得入党。”
当时我和这位专家聊的话题是央企招聘高管的事情。最近国资委公布了22个央企高级经营管理者人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有高调表扬的,也有含蓄批评的。这位专家的意思是,央企招聘也是一种试验,对于效果的评估还得过一段时间。既然是试验,就难免出现出人意料的新情况,像前面那个小故事一样。
不过从2003年国资委开始推行的,被国资委领导比作“神五上天”的央企招聘高管活动到现在近两年了。前两批走马上任的高管们,也有了将近两年或者一年的新岗位的工作经历。这些高管们的业绩如何,能不能给以往多从内部培养的央企带来“鲶鱼效应”,总应该有个大体的评价了。
从形式上看,国资委招聘高管这一招确实有突破性的意义,也确实有可能对错综复杂的央企改革带来生机。但业界还是有两方面的担忧很难打消:一个是被招来的高管能否融入新东家的环境。因为央企的人员,历史上多是在封闭的圈子里形成,新来者很可能被边缘化,成为摆设。
另一个担忧是:新来者完全融入新的环境,如鱼得水,这样就难以对企业带来预期的刺激,结果发挥的作用比从企业内部提拔也强不了多少。这次招聘结果出现“用熟人”、“国资委全球选秀成内部选拔”的现象增加了这种可能。
那位专家认为,这次国资委招聘包括了一把手,就是给市场的一个信号:招聘的这种模式,国资委要不断推动下去。相信下一步还可能在董事、监事、甚至于董事长这些要害的职位。
既然这样,把以往招聘高管的业绩、效果好好梳理、总结一番,据此来调整以后的招聘方案,就更有必要了。
可惜现在国资委对招聘来的高管的评价,公之于众的只能看到一次,就是去年3月李荣融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的:目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的副总经理黄必烈就是从香港招聘的,工作表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