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急于争第一的人保相比,人寿在资源整合上的思路更为清晰
文/本刊记者 盛岚
2005年11月18日,地处北京首体南路创景大厦的“中国人保寿险有限公司”吸引了业界关注的目光。今年4月初获得筹建许可,原定于8、9月间开业的“人保寿险”终于在几乎被人们淡忘的时候低调开业了。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借收购大众保险进军财险领域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一个是财险老大,一个是寿险头牌,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公然”向对方的传统优势领域渗透,而支持它们扩张的逻辑乃是集团化以至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梦想。面对弥散于整个中国金融界的混业经营大潮,两大保险巨头显然不会置身事外。
“在中国的金融行业中,保险业实在是太弱小了,保险资产的总和也就是一个交通银行的资产。因此,做大保险行业是必须的。”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表示。
在多元化经营的赛跑中,人保与人寿谁将胜出?由是成为业界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什么支撑着“人保速度”?
目前看来,中国人保的集团化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中国人寿,其 “一拖五”的架构已经搭建完成。并且近期它还表示有兴趣进入银行业和证券业。而中国人寿的旗下目前只有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两家子公司。
人保新成立的人保寿险注册资本达10亿元人民币,人保控股以51%的股权占绝对控股地位;三家外资股东则一共持有49%的股权,其中泰国盘谷银行持股10%,香港亚洲金融集团持股10%,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持股29%。
2003年 7月19日,中国人保正式变身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下称人保控股);同时,发起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资产)。
之后,人保控股频频组建子公司。2004年12月8日,人保控股在广州发起成立由其控股52%的中国人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同样由人保控股持股51%、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人民健康保险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另据《中国企业家》了解,人保控股还有意成立一家金融服务公司。
人保之所以在打造“金控”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之急切,与其掌门人唐运祥的梦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唐运祥都是金融混业经营的积极鼓吹者。
2000年8月,国务院批准时任保监会副主席的唐运祥出任中国人保总经理。唐运祥上任仅一个月,便确立了中国人保“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分三步将中国人保“做大做强”,建成综合性、多元化的国际保险(金融)集团。
2004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唐运祥曾提交《顺应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议案。
2004年年底,完成人保财险和人保资产分设之后的人保控股便迫不及待地推出第二步发展战略,即力争用五至七年的时间,将中国人保建成主体多样、功能齐全、实力雄厚、竞争有优势的综合性国际保险(金融)集团,将控股公司建成制度先进、实力雄厚的现代金融控股企业。
对于59岁的唐运祥来说,此时加快打造“金控”的步伐意义不仅仅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更多意味深长的安排。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保险行业面临银行等同业渗透竞争的时候,人保先于人寿完成扩张和布局会给保监会留下好“印象”,其结果可能会使唐在其位置上得以留任更长时间。前车之鉴就是王宪章。
“本以为成为上市公司后企业领导的退休年龄将不再受国家政策的限制,但是今年六月,原中国人寿集团公司董事长兼股份公司总经理王宪章的卸任,让唐运祥意识到留给自己在人保的工作时间可能也不会长了。”某知情人士分析。
不过,唐运祥在扩张过程中地人事的安排,却已经引起了保监会的一些不满。
该人士告诉记者,人保寿险没有按时完成保监会验收,如期开业的原因是保监会没有通过唐运祥推荐的总经理人选。
最终,唐运祥亲自兼任人保寿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原来拟任的总经理担任副职。
“为自己留‘退路’是很能理解的事。在保险行业内也不是第一次。”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人士称。
他举例称,中国保险报隶属于中国再保险集团,去年1月,在中国保险报创刊十周年答谢会上,中再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戴凤举提出“组建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想,并将其列为当年三大体改重点之一。
今年4月,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中国保险报》股份制改造完成后,注册资本金陡增至1亿元人民币。改制后,属于中再集团的一些人员分别进入报社担任要职。
“最初的安排是戴凤举从中再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担任保险报的董事长兼总裁,可没有想到最后连这个职位也没有给他留下。”知情人士告诉称,“在任的时候这些都是投资,找不到任何的问题,但是这种投资是否有利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又有谁去追究呢?”
稳健的“人寿路径”
相对于唐运祥而言,现年55岁的中国人寿新掌门人杨超显然有更多时间去打造人寿的“杨超时代”。
杨超的前任王宪章在自己的任期内定下的计划是:稳步发展——成功上市——集团化经营。他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前面两件事,但在集团化经营的梦想尚未实现的时候,就走完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
王宪章定出的未来人寿集团化发展的框架,除现有的寿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外,设想中还包括产险公司、养老金公司、健康险公司甚至包括再保险公司。
王宪章离任时,各方评论认为,实现集团化经营是杨超将要面临的几大任务之一。
不过,杨超上任后,其在率领高管团队第一次集体亮相时就清楚表示,目前中国人寿要专注于发挥寿险市场优势。
与唐运祥的乐观与豪气不同,杨超认为,目前中国人寿与国际一流金融集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他的计划是先接力完成王宪章集团化梦想,再带领中国人寿去实现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
他表示,中国人寿会根据现实环境,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实质性的资本市场运作。“我们会捕捉每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时机,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事实上,杨超已经捕捉到了一个机会,并且已经开始运作。
2005年9月,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收购大众保险的事宜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
据《中国企业家》了解,毕马威已经在今年国庆节之前入驻大众保险,为期一月的审查工作完成后,中国人寿将与个别股东展开实质性的谈判。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大众保险考虑的联姻对象不仅是中国人寿。公司还与一些大型国企,海外财团,台湾的金融企业有过接触。香港媒体援引知情者消息称,目前有意出售股份的股东包括上海城市投资开发公司、中金投资集团、大众汽车等。中国人寿希望新公司能在明年1月1日以全新形象对外营业。
大众保险董事长杨国平表示,最终选择中国人寿的原因是为了给大众公司和大众保险的员工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据《中国企业家》记者了解,杨超的计划是,明年增资到10亿,后年20亿,3年到5年增加到30亿,超过平安和太保产险。
郝演苏认为,从目前财险公司的情况来看,大众保险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收购对象。因为大众保险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十年来没有盲目扩张,主要业务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并且该公司是目前负面报道最少的公司之一,一度冲刺国内第一家保险类上市公司。
整合能力决定未来
急进的人保模式与稳健人寿模式孰优孰劣?
在业内专家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首先要回到“逻辑”的起点:中国的保险企业是不是一定要走金融控股之路?“把自己的领域做好、做透这才是当务之举。”首都经贸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认为。
与中国金融企业急于多元化经营不同,目前一些国际金融集团已开始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
继世界头号银行巨子花旗放弃了打造“金融超市”的梦想,将旗下的旅行者人寿保险公司118亿美元转让给大都会人寿公司后,近期美国第三大银行摩根大通正在为其人寿保险和养老金业务寻找买家。
无独有偶的是,瑞士第二大金融集团瑞士信贷集团也于日前传出消息说打算分拆其保险业务。
今年第三季度,瑞士信贷集团的保险业务出现了利润大幅下降的状况,寿险和养老金部门净收益从上年同期的1.64亿瑞士法郎降至9600万瑞士法郎;非寿险业务收益则由上年同期的1.98亿瑞士法郎降至1.9亿瑞士法郎。
“不能为了金控而金控,浪费资源。分割现有财政拨款,而不是依靠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去实现兼并收购的结果只能是使得现有公司的资本金更少,更不足。保险行业是需要大量的资本金作为支撑的,只有那样的垄断型公司才有比较强的公信力。”庹国柱认为。
“如果决定走集团化道路,就应该选择好进入的领域,整合好现有的资源,至于具体的模式问题,现在评论还为时过早,只能说怎样运作效率高就选择怎样的模式。”庹国柱向《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保控股在扩张的过程中显然没有整合好现有的资源。
据《中国企业家》记者了解,目前人保财险、人保健康险公司以及新开业的人保寿险公司都经营健康险业务。“几个公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人保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人保健康险目前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截至今年8月总保费收入仅为124.18万元。
“我们什么都想抢第一,但等抢到了第一才发现根本就没有意义。”人保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跟我们几乎同时成立的平安健康险公司没有独立运作,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记者了解到,平安集团未来将把目前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在经营的健康险业务统一剥离到健康险公司。2006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完成转移工作,真正实现集团控股模式下的专业化运作。
“健康险业务目前在中国国内都是亏损性的业务,要想盈利要么有比别人优秀得多的技术,要么就有政策的支持,对于人保来说,两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健康险公司的发展是个大问题。”郝演苏认为。
“人保控股现在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力并不是很强,最近控股公司还在讨论是不是要在控股公司前面加上‘集团’两个字,以此加强控股公司的领导力。在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的地位就比较稳固。”人保内部人士认为,“专业子公司多了之后,如果控股公司的控制力不强就很难进行协调,类似争抢健康险业务的事还会发生。”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寿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财险领域则不失为讨巧之举。中国人寿现有66万营销人员,随着私人财产的增加,个人家庭财产险等财产险种的成长空间还很大,中国人寿在这方面的营销优势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财险都是短期险,一年一结算,不像寿险那样前期的成本很高,投资盈利周期也没有寿险那么长。”庹国柱告诉记者,“因此,对于中国人寿来说投资财险公司的压力不会很大。”业内人士认为。
而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寿险公司最快需要经营7-8年才能盈利,前期的资本投入会非常大。因此,面对人保寿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两方面的资金压力,人保控股公司在未来3-4年内就会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目前,中国人寿在资源整合上的思路显然要比人保清晰。”在中国人寿股份公司上市的时候,曾在其招股说明书中称,将消除公司内部任何与中国人寿之间的竞争关系。为此,中国人寿甚至将出售自己的合资寿险公司中保康联。
《中国企业家》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还获悉,“对于中国人寿来说。下一个可能成立的专业公司只可能是养老金公司,而健康险公司等等现在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