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在引进淡马锡作为战略投资者一事上的窘迫之态,已露端倪
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投资机构,淡马锡在全球各地的运作多为财务投资者的角色,风格低调。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于2002年出任淡马锡执行董事之后,为摆脱过去十年来投资回报急速下跌的局面,何晶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增加对亚洲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投资的强烈意愿,尤其是中国。
迄今为止,淡马锡已经已于2004年斥资1亿美元购入民生银行4.6%,今年又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5.1%,并承诺在建行上市时再增持10亿美元股份。而且,淡马锡与中国银行达成协议,以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股权,并准备于中行明年IPO时增持5亿美元的股份。此外,有消息称,淡马锡还将继续购入民生银行10%股权,其旗下星展银行也正就入股广东发展银行事宜展开谈判,并有可能入股太平洋保险集团。
如此庞大且广泛的金融投资,引发有关人士对于“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忧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据相关报道,中行的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在董事会上对淡马锡的入股持反对意见,并否决了这宗交易。至于反对的理由,很可能是对淡马锡战略投资者身份的置疑。同时,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11月2日“《欧洲货币》2005中国论坛”上表述中行战略投资者时,绝口未提淡马锡,更被媒体猜测为银监会对淡马锡入股中行的反对意见。
有关入股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的资质描述,国内目前仍没有完善的法规。可以引为借鉴的是唐双宁上述论坛上提及的五个条件:一是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驻董事;四是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五是技术和网络支持。将淡马锡的条件与之对照,最明显的不合格处是第四条,除中行外,淡马锡已经入股了民生、建行两家中资银行。而且,亦有言论指出,淡马锡的入股不足以为中行带来技术上的强大支持,忝列战略投资者有名无实。
若是以金融安全的理由将淡马锡拒之中行门外,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淡马锡的新加坡政府背景,加之以往以谋求财务利益为目标的一贯投资风格,即便其将全部资产500亿美元倾囊注入中国,也不能对中国金融安全带来过大的威胁。但同时,真正可能对中国金融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仍是那些欧美的金融财团。举凡汇丰、花旗、ING等金融巨头,无一不在深入地渗透并改变中国的金融版图。
令人玩味的是,中行对淡马锡的入股表示出了坚决的支持态度。英国《金融时报》在近日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中行行长李礼辉的话说,“淡马锡在许多国家的投资一直相当成功,并在改革与更新略微受到问题困扰的银行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李排除了在现有四家外资机构外增加战略投资者的可能性。
中行与汇金、银监会表态的不同反映出了一个微妙的现实——即在外资入股谈判中,中行管理层与汇金之间沟通不畅。中行处于谈判的前台,而后台的大股东却显然地置身谈判之外,这才出现了协议签定后双方的意见不同。
此时,中行离明年预定上市已经时间不多,回旋余地极小。设若否决淡马锡入股,一则苏格兰皇家银行仅实际入股5%,加上瑞士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仅2%的入股,战略投资者进入的意义已经不大;其次,海外投资者信心可能因淡马锡的退出而下降。窘迫之态,已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