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管理员 大楼是我的,管理大楼的未必是我



德国曼奈柯斯电器有限公司是德国众多家族企业中的一个,有近70年的历史,生产工业用接插装置,国际市场占有率25%。1976年,瓦尔特·曼奈柯斯接替父亲执掌公司。通过与瓦尔特·曼奈柯斯的交谈,可以发现,德国与中国的家族企业有很多相似性,他们关注的问题也主要是在代际交接、人才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录用方面,只是他们更有经验。 《中国企业家》:目前在中国,很多家族企业都在发生新旧接替。第二代比第一代普遍受过较好的教育,在经营思想上会与上一代产生冲突。这种情况在德国存在吗?你们与下一代是如何沟通的? 瓦尔特·曼奈柯斯:这是新一代的权力,他们应该与上一代不同。重要的是两代人之间怎么交流。作为上一代,应该更早地让孩子了解他们的先辈在做什么,引起他们对企业的兴趣,这个过程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强迫。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让他们熟悉我的办公环境,在商务旅行时也会带着他们,而且让他们与我的同辈人认识、交流,扩大他们的视野。需要钱的时候,他们就会利用假期到我的工厂来工作,其中有一半时间在我朋友的工厂工作。朋友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在别人的工厂里,他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我的一个儿子现在西门子工作,一年以后他会回到我的企业来。 《中国企业家》: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接替您的工作吗?如果他们没有兴趣怎么办? 瓦尔特·曼奈柯斯: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学的是宏观经济,二儿子学表演—生意场上也需要表演。最小的儿子在上学。是否由孩子来接班是不能够计划的,我所能做的只是把他往这条路上引。不管他们有没有兴趣,我的任务都是在最后把企业交到一个可靠的人手里。如果没有,我们会把企业交到基金会里,由他们来管理。很多德国家族企业都是这种情况:这座大楼是我的,但是管理大楼的人不是我。 《中国企业家》:您父亲跟您谈起过接班的事吗? 瓦尔特·曼奈柯斯:没有正式说过,但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父亲的工厂的重要性。过节的时候别的孩子都能得到很多礼物,父亲给我们的却很少,他说我的钱去买机器了。 《中国企业家》:在中国,有人说家族企业封闭、守旧、没有效率,家族企业的拥护者却说这样的结构更能够信任。德国的情形怎么样? 瓦尔特·曼奈柯斯:一个家族企业从零开始的时候要担非常大的风险,他们会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企业里去,所以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这是对第一代而言,第二代可能就不是这样,他们也许对企业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的话,就需要请职业经理人进来,为了激励他们,要给他们一些股份。 《中国企业家》:德国的家族企业历史很悠久,优秀的企业有共性吗? 瓦尔特·曼奈柯斯:他们的管理者非常自信。他们有头脑,有感觉,非常用心。 《中国企业家》: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是说守住财富很难。德国有类似的说法吗? 瓦尔特·曼奈柯斯:德国也有这样的说法:第一代创业,第二代维持,第三代走下坡路。但是也有到了第三、四代仍然做得很好的,比如德国有一个米勒洗衣机公司就是这样。 《中国企业家》:德国的家族企业上市情况怎么样? 瓦尔特·曼奈柯斯:家族企业上市的很多,但是大部分股份会控制在家族手里,比如保时捷。这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 《中国企业家》:如何保持家族企业的活力? 瓦尔特·曼奈柯斯:要让企业的管理层年轻化。但是最好的情况是一个企业里有两代人,老一代人有经验,年轻一代把它付诸实施。 《中国企业家》:您对自己的接班人有安排吗? 瓦尔特·曼奈柯斯:就像邓小平先生说的那样,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接替我,但是这也不可以强求。我们一般在50岁左右会立下遗嘱,对企业的未来做一个安排。

 大楼管理员 大楼是我的,管理大楼的未必是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11742.html

更多阅读

wifi管理员密码是什么 当我们说管理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管理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管理类专业成为高中生毕业之后趋之若鹜的一个专业,管理类岗位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最想从事的岗位。那,当我们说管理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诚然,管理可以让我们享受好的福利待遇,管理可

少先队活动室管理制度 “和”字当先,管理要靠人还是靠制度

所谓管理应该靠人还是制度,可能会因为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而有所侧重,但在“和”的管理理念下,靠人和靠制度是不能分开的。人治和法治不能被割裂,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人治需要在科学法治的前提下进行,法治也需要有

有道词典简介 《领导无形,管理有道》内容简介

书名:领导无形,管理有道作者:姜岚昕书号:978-7-111-31861-3定价:36.00元内容简介:什么领导已经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企业的发展还是缓慢?为什么下属只想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地拿到成果?为什么你的激励措施有很多,可下属就是不买账

中小企业人才观透视:适合的未必是人才

    “适合的才是人才”,这是中国企业界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观点。这种人才观放在大企业身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与统一行为方式、完善作业流程的中小企业来说,就非常值得商榷,在中小企业中适合的未必是人才!

声明:《大楼管理员 大楼是我的,管理大楼的未必是我》为网友撼天泣鬼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