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作手工宣纸到出版古籍,再顺延到文化旅游华宝斋的隐形冠军之路很特殊
文/本刊记者 黄 波
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从事文化产业的隐形冠军企业。
“古籍印刷行业至今没有行业协会,很多行业的整体情况,尤其是数据,我们都不知道。”章浩根以前是浙江富阳的一位政府官员,退休以后来到华宝斋担任总经理。“我知道全国有四五家古籍加工印刷厂,华宝斋肯定是最大一家。这一点我非常肯定!”
我们采访的这一天,正下着典型的江南小雨。绵绵春雨中的华宝斋总部与其说更像一家公司,倒不如说更像一片江南传统民居:两扇镶着铜钉的黑漆大门,上方挂着“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的牌匾;一边是烟波浩淼水荡漾、沙洲绵延的富春江,一边是青砖白墙黑筒瓦、挑檐回廊的华宝斋。后来我们才知道,“文化村”是华宝斋的旅游项目。
华宝斋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蒋放年已经在2003年3月病逝,年仅55岁。现任董事长是蒋的独子蒋山。
宣纸一条龙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华宝斋的资产规模比其它行业的隐形冠军公司要小得多,年营收也小得多。华宝斋2003年的营业额是1900万元,其中90%来自古籍,共影印出版线装书50万册,其他还复制一些拓片和字画,刚刚起步的旅游业所占份额更小。章浩根告诉我们,华宝斋从创立至今一共影印出版线装古籍3300多种,1600多万册。至今售价最贵的一套书是《大连图书馆藏孤稀本明清小说丛刊》,涵盖了明清时期的55种小说,不零卖,限量发行120套,每套8000美元。最便宜的是60元一册的《槐聚诗存》(杨绛手抄)。
华宝斋是全国目前惟一一家拥有从造纸、制版、印刷、装订到出版、发行所有能力的古籍文化公司。从2002年开始,新闻出版署每年向华宝斋发放30个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宝斋也是目前全国惟一一家民营出版机构。
尽管如此,章浩根还是向我们感叹古籍行业的利润不高,“因为社会发展到现在,古籍线装书一般是作为礼品被客户订购的,这样就不可能大量生产。而且我们在上马一套书的时候,必须向该书的版本拥有者—一般是古籍出版机构或图书馆—支付高额的版权费。此外,制版用的反转片每页每张是100元,古籍动辄就是上千页。成本太高了……”
“据我了解,其他公司印古籍用的宣纸都是购买的,而且有的是机器纸,全国只有我们用的是自己的纸,而且是手工纸。我们的宣纸比别人的要好的多,无论纸的颜色、质感还是拉力、着墨力,而且我们的纸可以保存500年-1000年而不变色,因为我们不用任何化工原料,同时纸张自带防虫防蛀防潮功能”。
不过,让华宝斋引以为豪的宣纸,现在也让章浩根产生了隐隐的担忧:手工造纸比较单调枯燥,而且只有当地人掌握,现在的工人都在40岁以上,这批工人年纪大了怎么办?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学这门技术。华宝斋曾经培养过一批年轻人,但他们最后都不愿意留下来。
蒋放年的父亲是当地第一所小学的创办人,但解放后就被划为“四类分子”。生于1950年的蒋放年只念过3年小学,因为小儿麻痹症一条腿有轻微残疾。但这都没有影响蒋放年的经商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蒋放年悄悄把自家种的甘蔗跟别人交换地瓜、大米等来改善生活。文革刚一结束就做起了中药材生意,养过蚯蚓、地虫。
造纸在富阳有古老的传统,自古就有“京都状元富阳纸”的说法,当时富春江沿岸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1983年初,一直想办企业的蒋放年用几年生意积累下来的1万多元钱,创办了富阳第一家宣纸厂——杭州富阳市古籍宣纸厂。车间就在自己家里,厂长、销售、技术、财务都由蒋放年自己一人担当,10多名工人都是当地的纸农。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造出了中国当代第一张古籍印刷专用宣纸。
为什么要做宣纸而不做其他的纸?“宣纸是纯手工纸,生产成本小,其他的纸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当时没那么多钱,我父亲也不是很了解。最主要的是,文革时大量的古籍被毁坏,文革结束以后修复整理这些古籍就需要大量的专用宣纸。宣纸的原料是竹浆,而富阳当地出产大量的毛竹。”蒋放年很清楚当时各方面的条件。
亚运会礼品商机
“应该说研制第一张宣纸比较顺利,但是推销就要难的多了,基本是靠我父亲两条腿跑出来的。而我父亲的一条腿还有残疾。”当时国内有名的古籍出版机构,比如中华书局、浙江古籍、上海古籍、江苏古籍等等,都成了蒋放年的目标客户。这些出版机构后来也成了蒋的老客户。1985年前后,杭州富阳市古籍宣纸厂的产品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定为古籍整理出版的专用纸。
造宣纸5年以后,1988年蒋放年连贷带借凑了10万元钱,成立了杭州富阳市古籍印刷厂,租用当地啤酒厂的几间库房作为生产车间。“当时我父亲确实有办印刷厂的打算,一些古籍出版社的专家也建议他试试看”。至于作为主要设备的印刷机,则是廉价向上海古籍出版社购买的4台即将报废的石印机,20世纪初的产品。“印刷古籍只能用这样古老的机器,经过改良和修理就可以了。技术人员是我父亲专程到上海聘请的老古籍印刷工人”。第一笔订单来自中国书店的500套《营造法式》,紧接着就是为1990年亚运会赶制的1000多套礼品书《中国脸谱大全》。“这两套书虽然利润很薄,但为我们赢得了声誉”。
“大概是1995年吧,父亲觉得企业不能只作为一家古籍加工印刷厂运行,还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就起了‘华宝斋’这个名字,取中华瑰宝之意”。从1983年创办宣纸厂到21年后的今天,华宝斋已经拥有两亿多元资产,11台印刷机,200亩土地,300多名员工。
向文化旅游延伸
从父亲手里接过华宝斋,蒋山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把企业发展壮大。“因为在现代社会,古籍行业的市场容量不会很大,所以我打算在做好原有古籍业务的基础上打好文化旅游牌”。
其实华宝斋在1997年就开始有意发展旅游业。当时,蒋放年投资2000多万元在富春江边也就是公司现在的位置购地80多亩,兴建了“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2000年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正式向游客开放。2002年10月,在文化村里又建成开放了古代造纸印刷文化一条街。
文化旅游跟一个地区的形象品味关系比较大,华宝斋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到当地政府很大的支持,富阳甚至杭州都把华宝斋作为重点文化企业来扶持。这跟我们以前采访过的隐形冠军有很大不同。
2003年上半年,华宝斋在现址周围以48万/亩的价格购得120亩土地,蒋山打算建二三十栋中国古典风格的小别墅,暂时定名为“华宝斋名人院”,每栋别墅都以首位入住的文化领域的大师的名字命名。蒋山说杭州市政府对这个项目非常关注,金庸先生已经接收了蒋山的邀请。另外,蒋山还打算为现有的造纸印刷文化一条街增加笔、墨、砚的传统工艺,使文房四宝齐备,文化村名副其实。“目前旅游业在公司整体收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希望将来能让旅游和古籍文化相互促进。”
1975年出生的蒋山个子不高,性格随和。“父亲创办这家企业很不容易,他的突然去世是我最大的遗憾。华宝斋传到我手里,不能在我手里砸了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