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球富豪们比起来,中国富爸爸花在孩子身上的金钱要比时间多
文/本刊记者 边 杰
是成为富人还是成为名人?富爸爸们沉甸甸的目光望着每一个欢乐的孩子。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心愿,而这种心愿在功成名就的富爸爸身上被更加放大。但问题是,虽然富爸爸在经济上给了孩子在教育上所需要的一切,但他们真的就是好爸爸吗?
跟大多数平常家庭比起来,富爸爸花在孩子身上的金钱要比时间多。在《中国企业家》为做这次报道所接触的中国企业家中,有超过六成的人表示由于生意繁忙,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一个普遍的事实是,他们都有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的想法(很多已经实施),这样可以全心来打理生意,也可以让孩子们逃离中国的应试教育,和国际最高教育水准直接“接轨”,但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却被距离隔离。
在一些欧美的名牌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辛酸离别场景:富爸爸把孩子送到了国外,在分别的那一刻,孩子哭了,因为亲人不在身边,陌生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压力,而父母想到孩子从此“独在异乡为异客”,心里也不禁酸酸的。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在财富的压力下,富人的孩子更是早当家,虽然看似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先天优势,但父辈的名声和财富对这些孩子有强烈的暗示:你必须比别的孩子优秀。天明集团总裁姜明在儿子只有10多岁的时候就跟他讨论接班的事情,甚至在孩子只有两岁的时候就让他参加企业内部为时3个小时的培训,他无时无刻不在给儿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儿子,你要成为全世界同龄人中的第一名!”如今,这个只有10来岁的孩子在言行举止上已变得像个小总裁。
富爸爸的财富是把双刃剑,它一面让孩子有机会得到最好的教育,而另一面,孩子在财富的压力下被要求必须变得优秀,代价可能是个性的压抑,以及过早地承担财富责任。
王林祥 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
子女:一个女儿
年龄:24岁
目前教育状况: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在读
出国时间:8年
子女未来职业规划:光电子研究
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以自己的经历激励孩子做最好的学生
王林祥和上剑桥的女儿
说起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林祥和他的女儿,正像那句俗语所说:“龙生龙,凤生凤”,父亲做羊绒企业做到了世界第一,女儿上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之一—英国剑桥大学。
王林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没能上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与日本公司合资,开始做国际贸易,王的公司得以走向世界,但王林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在孩子初中一毕业,王林祥就把她送到了伦敦读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伦敦当地有鄂尔多斯的分公司照顾。
王林祥的教育思想是以自己的经历激励孩子,“我建议她尽量要当班长,在这种氛围中她就能追求上进,不甘落后了。让环境成为她前进的压力和成长的动力。”王的女儿在出国之前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第一名。
王的女儿独立性比较强,刚到英国的时候条件比较苦,女儿怕父母为自己担忧,“自己逼着自己学”,考大学的成绩为3个A,有6所学校同时愿意录取她,最后她选择了剑桥。自己的勤奋和聪颖,加上家庭良好的经济条件(王林祥每年为女儿支付的学费在20万元左右),王的女儿得以一帆风顺地在剑桥上完本科、硕士。
在女儿的眼里,王林祥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有时候父女俩在一起谈心,父亲建议女儿读经济、国际贸易或者金融,但女儿对工程专业比较感兴趣,她最后选择的专业是光电子。王的女儿今年硕士毕业,计划继续读剑桥的博士,但按照学校规定,必须先工作两年才能读博士。“要找工作,我不管她,我没法帮助她,不会安排她到我的公司里来。”王林祥说。
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王林祥的态度是让女儿自主选择,“她来接我的班是完全不可能的,她自己的路就让她自己去走吧。”不过,这位50多岁的父亲最后说:“对我来说,将来孩子能够回到我的身边会更好一些。”
张杰庭 锡华企业董事长兼总裁
子女:两个女儿
年龄:11岁和8岁
目前教育状况:小学;幼儿园
出国时间:计划将来出国
未来职业规划:未定
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希望孩子有平常心态,身体健康,能受良好的教育,懂得做人做事。
严厉的富爸爸
张杰庭是做教育与房地产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二十一世纪学校董事长。在这所有着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校里,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张杰庭都会当着众学生的面给他们鞠躬,以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张杰庭有两个女儿,一个11岁,一个8岁,都在自己的二十一世纪学校里上小学和幼儿园。张杰庭对两个女儿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有着上亿元的身家,但很少让孩子有物质上的优越感。大女儿的同学很多都有了手机,张杰庭在不久前才给孩子买了一个小灵通。孩子也很节约,父母给的零花钱都攒着。据张杰庭说,孩子自己花钱一次性从来不超过20元。
“我和夫人对孩子都是很严厉的,别的孩子可能在家里有温存的感觉,我想我的孩子可能不会有。她们觉得不是很快乐,因为我们要求过严,有意识给孩子压力,这种严可能有点苦,将来她们会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的。”生意繁忙的张杰庭很少有时间跟孩子交流,不过有空的时候也给大女儿辅导功课,或者给小女儿讲讲故事,带她到公园、博物馆去玩一玩。
对于两个年少的女儿,张杰庭希望孩子有平常心态,身体健康,能受好的教育,懂得做人做事,不一定将来培养成什么人。“我们做父母的会为她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包括自我生存发展的条件,但不会让女儿来接自己的班,这么大的企业会累死她的,我也不想让她受这个罪。”
刘继志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董事长
子女:一儿一女
年龄:儿子29岁,女儿34岁
教育状况:儿子清华研究生毕业;女儿本科毕业
出国时间:不到一年时间
职业规划:儿子在汉堡办公司;女儿在证券行业
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时间关注他们的教育,等大了以后才重点关注。
“亡羊补牢”
刘继志和夫人都在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工作,一个担任董事长,一个担任总经理(刘的夫人现在改任总工程师),两口子把一个小厂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并且在国内占70%的市场份额,但繁忙的工作却让他们无暇顾及两个孩子的教育。
两个孩子“完全是一种放任状态”,学习成绩都不太好。女儿很小就由大姑带着,后来跟着四姑,小学在青岛上的,在东阿的刘继志夫妇根本就没有工夫照顾。女儿没能考上大学,后来通过在陕西一家大学上班的姑姑的帮助,才把女儿弄到这所学校,上完了大学。女儿毕业之后去了青岛,在证券公司工作。
刘继志的儿子求学的过程比较曲折。刘的儿子高中念了半年就不想念了,因为学习成绩差,在班上有压力,退学之后去了东阿阿胶干起了维修工,后来又去上夜校。工作半年之后,儿子又想去上学,因为刘继志在山东医药系统有很多关系,就把孩子送到山东一家中专。中专毕业之后刘的儿子去青岛医药站工作了三年,他又有了去上学的愿望。
刘继志觉得这是孩子最后的学习机会,“再不关注他,就把这个孩子给害了。”于是,刘继志把儿子送到了北京海淀走读大学读书。读了两年之后,他又去北京国际语言学校读了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继志碰到了一位大学教授,推荐他儿子去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读研究生。这个研究生班“进去容易,出去难”,刘继志每次到北京出差就去看孩子,问他的学习情况,孩子也争气,最终拿到了毕业证书。研究生毕业之后,刘的儿子去了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工作。
刘继志对孩子亡羊补牢式的教育最终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刘的儿子后来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应聘到了父亲的公司,现在去了汉堡,在那里组建东阿阿胶的销售公司。
尹家绪 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
子女:一个女儿
年龄:22岁
目前教育状况:英国罗宾汉大学
出国时间:4年
未来职业规划: 孩子自己决定
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把孩子当成朋友,给她自由,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以身作则
长安汽车董事长尹家绪一直把女儿当成朋友看待,父女之间带有好朋友似的某种信任,有时候甚至给对方一种友谊的惊喜。
孩子正在紧张地复习,准备高考,父亲有一天忽然对孩子说,你不用复习了。女儿非常诧异地盯着父亲,觉得不可思议。原来,父亲为女儿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送她去英国读书,在办理签证前一天才告诉她。
在中介公司的安排下,尹家绪的女儿到了英国,住在一个陌生的家庭里,“一个多星期没跟人说话,觉得很孤单”,孩子打电话回来,父亲就安慰她说,你是出来学习的,不是出来享受的。女儿学习很刻苦,很快过了语言关,并考取了罗宾汉大学。
尹家绪自己11岁就失去了父亲,靠着自己的奋斗,从工人一直做到一家汽车公司的董事长。父亲的人生历程对孩子是一种榜样。“孩子离开了父母,照顾不了她,看不了她,都得靠自己。”尹家绪的女儿在英国的生活非常自立,经常去当地的中国餐馆打零工,自己做饭吃,买东西常常货比三家,挑价格便宜的买。学费由父亲定期寄过去,她在存钱的时候也跑好几家银行,选择利率高的银行存款。
父女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有时候甚至让周围的人感动和羡慕。尹家绪去英国看望女儿的时候,那天走在伦敦的一座大桥上,天很冷,父亲就把外套脱下来披在女儿的身上,女儿一看父亲也会冷,就把这件外套一半搭在父亲身上,一半搭在自己的身上。这副场景让同行的一位重庆市副市长看见了,大赞这副“父女互相关爱图”。福特汽车的一位副总裁看见尹氏父女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面,非常羡慕,幽默地说看来自己还得再生一个女儿。
“要把孩子要当成朋友,她才愿意跟你说真心话,包括她喜欢哪个男孩子,不喜欢哪个男孩子,她都会像朋友那样跟你交流。孩子被管得太死了,她的逆反心理可能会更严重。所以要尊重孩子,遇事要征求她的意见。”尹家绪在回忆与女儿的往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一脸幸福。
女儿今年毕业,准备考商科的研究生,将来想回到上海自己去找工作。尹家绪只是希望孩子“早一点成熟,可以真正像一只鸟那样自由飞翔起来”,对于孩子的选择,他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和信任,就像对一个朋友那样。
黄辉堂 股票、期货投资人
子女:两个女儿
年龄:4岁;6岁
目前教育状况:幼儿园;小学
出国时间:计划将来出国
未来职业规划: 无
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言传身教,希望孩子有一个自由、精彩的人生
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
黄辉堂自言自己的身份很难界定,他是一个自由投资人,做股票和期货有10多年,赚了很多钱,黄同时在北京和深圳各有一家公司,自己没有多大兴趣操作,请人在打理。黄辉堂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到全世界各地打高尔夫球上,“自由自在地过一种有品位的生活”,黄说这是他追求的一种生活观。
在子女的教育上,黄辉堂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能把这种生活观传给孩子。
黄有两个女儿,都很小,在大女儿5岁的时候,为了孩子读书方便,黄辉堂花了200多万元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深圳分校买了套房子,房子和学校是一体的,黄辉堂举家搬到了新居。
“中国的教育是个大问题,不是素质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你没有什么选择,就是名校。”黄辉堂说这两个孩子将来肯定是要出国读书的,但是如果现在就把孩子送出去,得考虑如何照顾孩子,全家可能都要移民了。“小孩要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如果一年看不到两次,那养小孩干什么?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比她在社会上学到的要多。”
黄辉堂在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也买了套别墅,有时候周末带孩子过去度假,孩子们玩得很开心。黄辉堂希望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还其自然本性。
“我不想要求她们怎么样,这么小就让她们感受到压力,完全没有了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生命的快乐,这样不好。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生命缺乏生动,完全程序化,那就没有意思。生命的过程应该是精彩的,我希望孩子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我也按照这种人生观去要求她们。孩子将来能够达到多大程度的个人成功,这很难定义。如果失去了生活,能算成功吗?”
企业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针对企业家子女教育的状况,《中国企业家》在3月份做了一个小范围内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共计十余位,来自北京、内蒙、深圳、重庆、大连、山东、石家庄、郑州等地,所涉及的行业有地产、纺织、软件、养殖、生物制药、硬件、教育、投资等,被调查者的年龄大都在40岁-50岁之间,个人资产规模有的上千万,也有好几位上亿元。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有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的想法,有的已经送到了国外。他们选择去读书的国家以英国、澳大利亚居多,美国由于签证困难,去的相对要少一些。就读的学校基本上名校,专业上的选择以金融、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为主。
跟大多数普通家庭比起来,企业家们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要大得多。建业集团老总胡葆森的女儿在澳大利亚读书,胡让自己的妻子过去照顾,还为女儿在澳大利亚买了套房子。前两年女儿过生日的时候,胡葆森送了一辆宝马车作为生日礼物。企业家子女在国外读书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一些,他们偶尔也会打些零工,但体验生活的因素多一些,而不是为了生存。
5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精神鼓励”方面的影响最大,40%的人认为自己在“学习方法”上对孩子有帮助。对子女未来职业的设计,90%的人选择“按照孩子的意愿自主发展”,只有5%的选择“可能会让孩子将来接自己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