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崛起的民营企业家,如今成为黄帝陵公祭的首个民间主祭人
文/本刊记者 边 杰
2004年4月4日一大清早,陕西省黄陵县县城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黄陵人把清明公祭活动当成了头等大事。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也起了一个大早,在一番洗漱之后,换上一身深色的西装和一条特制的明黄色佩巾,这是黄帝陵公祭活动主办方要求的衣着,然后和陕西省当地的政府官员会合,等待公祭活动的开始。
公祭
由于从未参与过如此隆重的祭祀活动,郭广昌专门提前来到西安,学习主持祭祀大典的各种礼节。
他笑称“就像进了模特培训班”,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讲究,这时候他不是叱咤商界的实业巨子,而是一名谦虚的学生,“诚惶诚恐”、“压力非常大”。“学得好不好,你们在电视直播上可以作评判。”
公祭典礼正式开始是上午9时50分,这一时间是取“九五之尊,至高无上”之意。此时黄帝陵前已是人头攒动,古乐悠扬。
典礼程序共分七个部分: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黄帝像行三鞠躬,乐舞告祭,瞻仰祭祀大殿。
在主祭人宣布农历甲申年清明节公祭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典礼开始后,鸣钟9响,击鼓34咚。这里面也有讲究,“9”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最高礼数,“34”则代表着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击鼓鸣钟之后是敬献花篮,郭广昌第6个到黄帝像前敬献花篮,在他之前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等。当神情肃穆的郭广昌上台时,顿时引起了台下人们的关注。在此之前,作为首个民间主祭人,郭的名字已经被大大小小的媒体无数次提及。郭广昌在黄陵县已经家喻户晓了。
2004年的公祭活动跟往年不一样,公祭活动首次由“省级”提升为“国家级”。投资上千万的黄帝陵祭祀大殿今年首次启用,大殿用花岗岩建造,外表均用石材装饰,重点部位点缀青铜祭器,整座大殿可容纳5000人参加祭祀活动;今年的祭祀首次启用天子祭器—九鼎八簋,祭器中包括斥资400万元复制的曾侯乙编钟,这是我国仅有的四套曾侯乙编钟复制品之一,是这次公祭活动中最昂贵的祭器。
而万众瞩目的郭广昌作为民间主祭人身份的出现,也是黄帝陵由官祭向官民同祭转变的一个标志。
现在,这个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家站在黄帝陵前,台下是3000余名海内外的各界华人集体向黄帝行鞠躬礼,阳光下56面黄色仪仗旗猎猎飘扬。
民间主祭第一人
一向行事低调的郭广昌突然高调成为轩辕黄帝祭祀历史上第一个民间主祭人,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和猜想。
2004年4月3日,复星副董事长梁信军对记者坦承,复星一度自感“不够资格”担任民间公祭人的身份,“公祭人是承载全民族的象征,我们曾经认为应该由宏商大儒来担任。李嘉诚先生这样的企业家才够得上宏商,而大儒比比皆是,这两点复星都沾不上。”
但在全国的11个报名申请民间主祭人的单位和个人中,公祭活动的主办单位陕西省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筹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却看上了复星,因为复星申请很积极,另外,复星近年来发展迅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所有的报名者中资金实力最强的(成为民间主祭人的一个申请条件是要向黄帝陵捐资500万元)。
对于最终能从中胜出,被选择担任主祭人的资格,梁信军坦言一方面是复星符合相关条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更多知名企业报名”。
郭广昌说,作为民间主祭第一人,无论是从政治、经济、道德方面,都万众所瞩目,因此复星相当慎重。在古代,商人是不入流的,现在允许民间企业参与,特别有意义,所以复星“选择去做”。
祭祀背后的商业选择
在轰轰烈烈的公祭活动之后,黄帝陵又恢复了它的宁静,但它的民间主祭人的活动并没结束。在以民间主祭人的身份公祭完黄帝陵的第二天,郭广昌参加了当地举行的“2004年中国东西部投资贸易与合作洽谈会”,并签署了巨额投资协议。
在公祭之前,复星已经在陕西投资了两个项目,投入资金相加近3000万元。而在祭祀活动的第二天,复星与陕西签署了这两个项目的框架性协议,其中与榆林市一企业的化工项目投资额在5亿至10亿,与一家矿产集团公司合作的项目投资将达10亿至15亿。
尽管复星方面说这些投资“与民间主祭人的身份在时间上没有关联,只是在公祭活动后正式签署协议书”,但人们还是可以看出复星围绕在祭祀背后的商业选择。
几年来,郭广昌名下的复星通过收购和兼并,发展迅速,先后涉足生物制药、房地产、钢铁、商贸流通等领域,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综合体。现在,他的目光投到了西部。
2004年2月,郭广昌先后拜见了陕西省和西安市的主要领导,而陕西方面表示将大力支持复星集团在机械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开发和合作。此番参与公祭活动,也是复星西部战略的一次公开发布。
郭广昌说,一开始很少考虑到商业上的事情,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他欣赏韦伯对清教徒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关系的阐释。“复星也没有必要通过这个祭祀来达到商业目的。”
但无论如何,捐资500万换来黄帝陵公祭活动民间主祭人的身份,郭广昌的商业声誉和个人声誉都因之而大大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