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多少能预测出国内VC的走向
文/本刊记者 宋铁军
“创业板”:缺席的主角
筵席开张,主宾还没有到。
被誉为“风险投资业盛宴”的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论坛,4月2日上午在深圳开幕。开幕式上,与会者注意到主席台上没有“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人人都期待成副委员长的到来。
以往五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都在北京举办,今年移师深圳,人们愿意理解为,这是中小企业板推出之前的重要“预热行动”。甚至有人预测,成副委员长将在论坛上宣布中小企业板正式推出的时间。
下午,风尘仆仆的成思危出现在会场。在众人的期待中,成思危发表演讲,透露了关于中小企业创业板的最新和最权威的信息:国家发改委已经审核通过的小盘股将被集中起来,在深圳上市。各方对中国在深圳设立创业板市场“已经达成共识”,而作为创业板的过渡形态,“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已经指日可待”。而分三步走推出创业板已是各方共识。“三步走”指,首先将已经通过审核准备发行的新股中的小盘股,集中在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块上市;接着降低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门槛,扩大这一板块;最后等到条件成熟时,将其独立出来成立创业板。
虽然关于中小企业板的细则没有透露,但大致轮廓在业界尽人皆知:基本沿袭主板规则,仅在细节上根据中小企业的公司特性有所变更。而这对创投公司意味着,最关键的问题—法人股权流通—还无法解决。因此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板并没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因为这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创业板,只是相对主板的门槛降低了。他们期盼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门槛降低、全流通,还远远到不了“指日可待”。因此,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总裁陈玮认为,由于法人股在二级市场不能流通,其转让只能协议转让,转让价格通常围绕每股净资产而定,这使得创业企业即便上市、创业资本即便投入了好企业,其转让价格也将大打折扣,示范效应有限。因此,创投机构要谋求退出方式的变革,寻求更为广阔的退出渠道。
但深圳市创投公会秘书长王守仁则更乐观,他认为企业上市后,即使风险投资所持股份作为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但一般而言,企业上市后资产净值会相应增加,风险投资仍然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所持股份获得收益。
其实,这种争论更多地表明,风险投资界希望符合他们最大利益的退出平台出现,现有平台即使不那么理想,但总比没有强。因为,二板不出台,以退出为主要获利手段的中国创投就永远捱不过冬天。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日前披露的《2003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报告》透露,2003年,风险投资市场和机构继续萎缩,相当一部分风险投资机构选择了退出或半退出该行业。业内甚至有人说:“90%的创投企业是亏损的。”深圳舟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杨帆表示,退出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二板两度落空,一些非常好的项目只好选择海外上市。
因此,无论如何,中小企业板为中国创投提供了第一个通过上市退出的平台,这也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尽管嘴上有不满,但还是有许多人偷着乐。
春天真的来了?
创业板的启动以及国际风投业的回暖真的预示着中国风险投资的春天来了吗?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总裁陈玮对此表示乐观,他说,如果说1999年是中国风险投资的第一个春天,那么现在风险投资面临的发展时机比那时更好。他甚至认为本届论坛可以成为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拐点。这是记者听到的对本届论坛的最高评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干梅也认为,风险投资的冬天即将过去。
乐观者的依据不外乎两点,一是政策指向,二是网络业回暖,一批新的中国概念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但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处长李爱民对此却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从外资背景来讲中国的创业投资确实已经早春来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强大的资源,对外国的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现在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一个短信就使网络商赚足了钱。基于通信服务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表现有时候是逆流而上,这种中国概念股和原来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氛围下,去年若干中国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使得目前外资对中国的高新技术的关注程度比以前提高,但是内资大部分还不行,仍是数九寒天,增长的幅度大幅减缓,民间参与的热情大幅下降,投资机构自己投资也没有欲望,北京有1/3的投资机构没有投资,甚至要转行,2002年的增量是非常小,2003年增量可能更小,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良好的退出机制。
而来自国外的风险投资商几乎都提到了中国的法律和法规,认为中国要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必须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提高法律法规的清晰度,这样才会得到国际风险投资的信任。此外,中国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国际通行的风险投资的标准不吻合,也是吸引风投的一大障碍。目前中国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都实行的是公司制,国际通行的标准是有限合伙人制。公司制给风险投资带来一些弊端。
春天是否真的来了,这对学者们可能是话题,而对创业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需求。与两位创业者聊天时谈到上一轮风投热潮,两人一脸艳羡:连小孩做的网站都有人投钱。“其实,风险投资商和消费者一样,从众心理都很强。如果觉得气候好,他什么都投。”
这是他们关心气候的真正原因。
硅谷没有新故事
其实,对创业者来说,无论是高潮期还是低潮期,对风险资本永远都是渴求的。这次论坛间歇期的场景与本刊记者1999年采访类似论坛时一模一样:只要演讲者是风险投资商,会议完毕后,一定会有一群国内的创业者或投资者排着队与其交换名片—准确地说是风险投资商接受名片,他没有那么多名片可交换,于是用一张纸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放在桌上供人抄录,权当是做交流。当然不能认为这是敷衍,他们也同样需要投资对象,于是有投资商发明了另一种联系方式,把自己的手机放在桌子上,每个想与他联系的人用手机拨打自己的电话,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投资商电话号码。
北京易地平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营销中心总监王杰盘算了一下,两天共交换“有效名片”200多张,算上机票和住宿,平均每张十多元。“值!”寻求融资的王杰说。
据组织者称,本次论坛的一大特点是有来自美国硅谷、欧洲和以色列的20多名风险投资商出席,使论坛颇具国际化色彩。纳斯达克前总裁约翰·沃尔、美国前总统里根的首席科技顾问、WSGR执行总裁马里奥·罗萨蒂、以色列科技部长桑德伯格均发表演讲,阐述了他们对“创业”的理解。
泡沫破裂后国际风险投资将有哪些新的动向,无疑是与会者最关心的话题,尽管外国嘉宾对此也不断提及,但都是以往重复过的原则性判断,很少有量化的指标说明,他们给中国创业者的大多是讲座式的指导,如,Linkedin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德·霍夫曼提醒:必须要确保将来的融资是稳定的,不光要找到一轮的投资,而且是要好几轮,可能是五、六轮的投资,要有足够稳定的资金来源来保证公司未来持续的发展。如,有五次成功退出经历的投资商黄学思总结道:创业成功的条件一般包括:热爱、热忱、满腔激情、不怕期限的压力。
硅谷客人没有讲太多新故事,也许这些不太新鲜但又无懈可击的言语仍值得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