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I搁浅,显露出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国内商业文化、政府产业决策机制和能力的低段位水准
“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这可以大致描述这场僵持了近半年的WLAN标准风波。该风波在4月22日戛然而止:中国政府作出让步,原定于6月1日实施WAPI被无限期推迟。根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同国际标准组织(如IEEE)共同开发新的WAPI标准,但共同开发意味着今后的双赢吗?没有人心里有底。事实上,这一切都已经变得没有太大意义。
英特尔迅驰的广告卷土重来,而一个本来就很虚弱的联盟在经过数月的自我标榜和外界的种种质疑之后,终于破裂。
WAPI为什么会提前夭折?撇开政府最终的让步不谈,技术的失语是主要原因。WAPI这种对无线局域网进行加密的技术,说到底只是修改了原来Wi-Fi的接入密码而已,而这其实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方法。早有专家称,中国搞WAPI其实就是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此外,产业联盟的松散也有关系。WLAN是一个关系到运营商、笔记本厂商、硬件和软件制造商等许多环节的巨大产业计划,尽管有政府相关部门来推动,但在WAPI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最活跃的是以西电捷通为代表的几家小公司,大多数IT巨头态度则游移、暧昧,甚至明确表示对捷通标准有不同意见。在联盟内部,企业和企业间、政府和企业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因此不成功也在情理之中。在这方面,欧洲与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是树立自己的WLAN标准,但人家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团结和照顾到了国内或地区内整个产业链的利益,这样推广起来不致于因部分企业孤立无援而遭受失败。
由于出现这种意外结局,以联想、方正、AMD为首的通过了WAPI认证的国内外厂商将要重新来修改产品标准的软件,而某些已经研发出来的WAPI芯片和软件很可能打了水漂。—这直接带来的后续话题就是:中国相关企业因此受到的损失由谁来负责?以最早研发出WAPI芯片的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设计公司为例,该公司在研发的技术时已经投入几千万元,国内第一个WAPI核心芯片的“万通3号”已经研发出来,正运往上海的某芯片厂进行最后的“滤片”流程,如今这个技术怎么处理?是考虑跟英特尔合作而是作技术转让?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相关企业对于22日一大早出现在网站上的那条新闻都是大吃一惊。有必要问一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决定搞或者放弃WAPI标准的前后,是如何和相关企业作沟通交流的?政府能否从机制上保证产业决策程序的透明与公开?——奉劝:以后再组织力量建立某产业标准时,还是先把政府的决策程序标准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