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政府的鼓励政策大多只是针对生存型创业,而机会型创业的环境几乎没有改观
文/本刊记者 宋铁军
今年以来,各地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纷纷出台,营造了一股“全民创业”热潮,但仔细研究这些政策,发现它们绝大部分是面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大学生,而针对真正公司型创业的政策却没有改观。
5月底,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和清华创业园联合发布了《2003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该报告把以上两种创业活动分别定义为生存型和机会型,它发现,2003年与2002年相比,中国的创业活动依然是以生存型为主导的创业类型,生存型创业活动占整个创业活动的53%,机会型创业占47%;而国际上则是机会型创业为主,占到整个创业活动的70%以上。
创业几乎等于“生存型创业”
各地的鼓励创业政策,的确印证了目前中国的创业形态,目前,在许多地方政府看来,创业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生存,即,使更多的人有一个维持温饱的职业,使下岗工人再就业、使大学生找到工作,至于能创造多少效益及就业机会,乃至经济发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则是比较奢侈的要求了。《2003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的另一个发现是,一半以上的创业者没有创造新的市场。也就是说,创业者自己能解决温饱,就被视是社会发展及稳定的贡献。
在众多鼓励创业政策中,创业最活跃地区上海的资金支持政策算得上最具实效的了,上海市6月1日起实施的开业贷款新政策中规定,7万元以下开业贷款可免担保,净增就业岗位达半年以上的,可申请开业贷款贴息。这也是各地鼓励个人创业的政策中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而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名北京人以分期注入的方式用5万元资金,成功成为首例以最低注册资金注册冠“辽宁”名称的企业。
细读各地的鼓励创业政策,除了强调各级部门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外,所采取的措施不外乎是提供培训、实施救助等,而在一些内地省份,京沪等发达地区几年前就施行的吸引人才政策则刚刚开始被引进。在近期的报章上,可以看到这类鼓励政策的消息: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创业项目征集制度”;长沙市政府特批50万元成立的“单亲母亲创业救助基金”项目,首次对39位单亲母亲进行了创业资助和困难救助;南昌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建设了全国十大重点创业培训基地之一;江苏省青年商会牵头组织“百家企业创业联盟”(据悉,成立如此大规模的创业合作组织在全国也属首创);从今年7月1日起,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才,以不改变其户籍和国籍的形式来长沙工作或创业,可申请办理《长沙市人才居住证》。当然,还有几乎每天都出现的引资创业的信息。
至少从媒体上看,中国的创业几乎等同于生存型创业,而公司创业—机会型创业的政策没有新的改观。
瓶颈依然是瓶颈
《2003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仍处于非良好状态。与2002年相比,衡量创业环境的9个方面中,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社会规范这4个方面比去年有所改善;而没有变化的方面,第一位的就是政府政策,其次是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基础设施、市场变化,而这四个项目对机会型创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被列入有所改善方面的金融支持一项,究竟有多大改善,相信创业公司自有感受。连报告作者之一、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也认为,促进创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仍然是改善创业政策的重点。
惟一称得上重大政策改观的自然是创业板推出,除此以外,对于机会型创业公司来说,政策依旧,瓶颈依然是瓶颈,制约依然是制约。尽管一些小的区域或某些创业园区陆续推出一些鼓励政策,但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政府管理及服务、资金支持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在许多地区几乎没有改观。
今年,辽宁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创业环境已经成为民企发展中的重要“瓶颈”,而各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早期的优惠政策。被调查的多数企业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并无转变或无显著转变;接近和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家认为“融资难”、“三乱严重”和“打官司难”是阻碍他们发展的主要问题;民营企业家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和服务普遍不满意,调查还表明,留学归国人员中反映资金不足的占28.6%。而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国创业人员中,有43.43%人坦言回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
在经济发达、创业活跃的广东省,也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到2003年,广东引进的“海归”超过一万人,但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占到总数的68.6%,而真正回国创业的只占到14.6%。其原因,一是创业氛围缺乏,另一个是与相关职能部门打交道困难多多。
即使被认为创业环境最好的北京中关村,其服务和管理水平近年来也备受批评,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张景安更是提出了中关村“四大隐痛”,除了人才势能受阻一项外,其余三大隐痛都与政策导向有关。张景安认为,目前中关村的效率难以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目前其政府在职能定位上还普遍存在着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此外,缺少服务意识,难以给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创业成本高也不能说没有政策导向的原因。
机会型创业不仅吸纳就业、创造产值、贡献利润,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创新的动力,因此,它应享受到比生存型创业更优惠的政策待遇。